“我这一辈子,尽围着侗锦打转了”

admin 2019-05-27 14:00:50 导读

导读 : 湖南日报记者黄婷婷 粟田梅的头衔不少。 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十九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省劳动模范…… 但粟田梅告诉记者,她本人最得意的称号,...

湖南日报记者 黄婷婷

粟田梅的头衔不少。

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十九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省劳动模范……

但粟田梅告诉记者,她本人最得意的称号,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5月24日,粟田梅一大早便骑着摩托车赶往文坡村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指导年轻织娘织侗锦,这是粟田梅每日雷打不动的行程。

粟田梅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尽围着侗锦打转了。”

 孤守织机

    ——“如果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手上失传,该有多可惜”

不管村里事务多忙,粟田梅都会抽时间坐在织机前,磨纱、走线、串图……这一织,就是40多年。

粟田梅打趣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但记者在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工作室,看到她即将完成的侗锦作品,针线细密紧凑,色彩错落有致,使用的是侗锦纺织中最为繁琐的“八十八纱”技法,一幅半米宽的龙凤呈祥纹已跃然“锦”上。

要将彩色的纱线,从右至左织入1000多根纵向的纱线中,仅数一次纱,就得花费半个多小时,数错一根便要重来。熟练的织娘一天也只能织上一寸。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瓜果藤蔓等动植物以及充满侗族风情的人物、神祗类纹样,就这样在尺寸间,日复一日地浮现出来。

“老祖宗太聪明了,山上看到什么,记在脑子里,回来就能织到布上。”12岁的小粟田梅被这种以几何构图为主的艺术深深迷住了,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锦。

从此,粟田梅一发不可收拾。母亲不会的,就四处打听,问遍村里的织锦高手。这项流传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法,细枝末节都印刻在了粟田梅的脑子里。

从简单的波浪纹到复杂的蜘蛛纹,从织小面巾到完成一大块襁褓……粟田梅就这样织啊,织啊,直到身边一同织锦长大的小伙伴陆续外出打工,年轻的粟田梅依然不愿意离开。

她说:“如果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手上失传,该有多可惜!”

上世纪80年代初,粟田梅进入通道织布厂,凭借精湛的技艺成为车间主任。可没多久,通道织布厂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倒闭了。粟田梅不死心,带着织机,在牙屯堡镇上开了家侗锦小店,成为当地仅有的以织侗锦为生的人。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她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精美的手艺,大家都不愿意传承?

如何让大家重新喜欢上侗锦?粟田梅苦思冥想。

  走出大山

    ——“要不是为了传播侗锦,打死我也不出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了粟田梅灵感。

那一年,世界得以看到一个极具人文风貌的中国。粟田梅心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外国人应该会喜欢我们的侗锦!

怀着这样的念头,粟田梅联系上广西旅游局,把当时仅有侗族人才购买的侗锦纹样背包、服饰、头巾等产品,卖给去广西桂林游玩的国际游客。

一个人织锦,不成气候,必须形成规模,粟田梅朦胧地有了产业化的想法。

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在牙屯堡镇创办“通道雄关侗锦坊”,召集村里妇女,免费教她们织锦,织出来的作品,便卖往广西。

也是那一年,通道侗锦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45岁的粟田梅被选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我还不知道‘非遗’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在传承了。”粟田梅有些得意。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了粟田梅第二个灵感。

她带着一些侗锦作品参展,一块半平方米大小的万寿纹侗锦,被一名美国人当场看中,毫不犹豫地花3000元买下。

“真没想到侗锦这么值钱!”粟田梅又盘算起来:如果把侗锦都卖到国外去,那织娘们的腰包不就鼓起来了!

此后,粟田梅带着大山深处的侗锦,主动走进北京、成都、韩国首尔……参加了大小20余个展览会,不断扩大侗锦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了解侗锦。

村里人笑说,别看她四处跑来跑去,要她出去旅游,那是死活不肯的!

“我晕车晕得厉害,要不是为了传播侗锦,打死我也不出门。”说到旅游,一辈子守在织机前的粟田梅连连摆手:“前阵子从桂林参展回来,我的手、脚都抽筋了,病了半个多月。”

 青出于蓝

    ——“保护民族遗产,我比老祖宗做得更好”

现在,粟田梅在村里繁忙的事务之余,依然定期举办侗锦织造培训班,免费为全县11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区的侗锦织艺爱好者开班授艺。

文坡村,200多名妇女陆续捡起老祖宗的传统技艺,靠在家织侗锦获得收入,最年轻的织娘是“90后”。

现在还担心侗锦失传吗?

粟田梅咧开嘴笑了:“不担心了,这些织娘都可以当织侗锦的老师!”

旋即她又严肃起来,她说,侗锦织法复杂,如果她到时候“拜拜”了,这些技法还是得有人记录下来才行。

粟田梅联系上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议做一个侗锦数据库,把2000多年来老祖宗织出的花纹以及她40多年来印刻在脑海中的侗锦技艺,一一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

记者在2016年建造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二楼看到,20多位织娘,正在“吱吱呀呀”地将一些经典纹样织造出来。

复刻经典的同时,也不忘创新。

到了暑假,粟田梅的传承基地会迎来湖南大学的设计团队,他们驻基地1个月,不断跟织娘学习、沟通,将千年侗锦与国际前沿设计融合起来。头帕、绑腿、胸巾等侗族传统织物,逐渐转化为现代都市流行的围巾、腰带、相机带等日常用品。

粟田梅向记者展示了一条点缀着人们手拉手图案的哆耶纹围巾。跟传统侗锦不同,团队创新性地将侗锦元素提取到亚麻质地的织物上,打开了英国市场,今年还将销往法国。

侗锦的市场愈发广阔,粟田梅十分骄傲地告诉记者:“保护民族遗产,我比老祖宗做得更好。”

工匠感言

按照年轻人的需求积极创新,侗锦才会有市场,有了市场,侗锦技艺就不会失传。——粟田梅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双
下一篇:我市举行2019年事业单位人才引进供需见面会启动仪式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