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26日,近300项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智能设备、前沿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展项和互动体验产品等集中亮相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天机二代”神经形态芯片作为“天机”类脑芯片的第二代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图为“天机二代”神经形态芯片 新华网 谷雨 摄
“天机”类脑芯片是什么?借鉴大脑信息处理的机制,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需求,清华大学类脑计算中心提出兼顾人工神经网络和脉冲神经网络各自特点的异构融合类脑计算架构,设计出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既可支持仿脑的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由计算机科学发展而来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速度、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
类脑计算芯片能做什么?据灵汐科技(清华类脑中心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市场总监华宝洪介绍,类脑计算芯片相关技术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的核心基石,对人工智能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深刻影响其他下游产业,比如工业、农业、医疗、金融以及国防等。
图为“天机二代”神经形态芯片研究成果应用效果展示 新华网 谷雨 摄
清华大学2012年开始布局类脑计算,2014年成立了类脑计算研究中心。通过学科交叉,即将脑科学、仪器科学、微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进行深层次多尺度的交叉融合,清华大学施路平团队自主研发的“天机2”芯片是既可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人工神经网路的人工智能芯片,打破当前人工智能芯片仅支持人工神经网络或者脉冲神经网络的限制,开辟融合类脑计算芯片新方案。
此外,类脑中心也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孵化了中关村高科技创新企业“灵汐科技有限公司”,转化类脑计算芯片技术。类脑中心正和灵汐科技联合开发下一代商用天机芯片,致力于提供高性能类脑计算系统。
类脑计算芯片研究的可推动中国信息产业长足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核心竞争力。类脑计算芯片的研究,是北京市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成果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北京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发力,不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技术引领能力,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团队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奥秘,取得了量子力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量子信息科学是未来信息技术和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科学家们从认识量子走向了操控量子。
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4英寸无褶皱石墨烯单晶晶圆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为石墨烯单晶晶圆规模化、产业化制备奠定了技术基础和装备基础。
图为石墨烯单晶晶圆及产品应用新华网 谷雨 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课题组成功建立了多项原创性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发现了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靶点,突破了科研和产业的双重技术壁垒,对于新药研发、医药产业发展以及基础科研升级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像这样惠及大众生活、助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价值的基础研究与基础应用研究成果还有很多。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联合召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约15%左右。北京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占全国1/3左右;已经运行、在建、拟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9个。
截至2018年底,北京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位居全国第一;有69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北京主导和参与的占6项。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评价显示,北京蝉联全球第一。
未来,北京市将按照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将统筹规划布局基础研究,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自然基金支持方式,落实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力度,做到对高精尖产业发展有新支撑。(文/谷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