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在四川省成都市电信局,报务员罗素芳在耐心指导新学员发电报。
1981年9月,江苏省沭阳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杨鹤高通过寄信投递文学作品。
1994年,腰挂BP机、手持“大哥大”的藏族女商人拉珍和四川客户洽谈生意。
2002年4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几位市民在公用电话间内拨打长途电话。
2004年5月,一位正在打手机的女青年从新款手机广告前走过。
2014年5月,湖北省宣恩县移动公司员工在沙道沟镇上洞坪村的吊脚楼里给村民安装宽带。
2018年2月,湖北省首个室外5G试验基站开通,工作人员在介绍5G试验基站的射频单元。
(均为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改革步伐铿锵有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本版即日起推出“40年看变化”系列报道,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敬请关注。
1978年底的中国,固定电话用户仅193万;2018年6月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5.1亿,微信月活跃账户10.58亿。
以改革开放40年的视角来俯瞰,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堪称奇迹。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40年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竞争,通信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40年通信业巨变,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如今,中国在网络规模、网民数量、手机用户、移动支付等方面均在世界领先。无处不在的基础电信网络,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应用,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习惯。
从书信到微信,通讯工具折射社会变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电话仍是稀罕物,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
“1978年时,有着9亿人口的中国大陆,电话数量仍不足200万,比400万人口的香港地区还少。电话转接要靠人工,打长途到农村,少说要等几个小时,一两天打不通也很常见。”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原副会长郝为民回忆,写信是那时候大多数人通讯的唯一选择。向绿色的大邮筒寄出一封信,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才能到达。
80年代电报业务的上线,让大众信息传播速度实现了飞跃。按字数计费的电报,连标点都省去了。“13日到28次接”,寥寥数字却“信息量极大”。
出生于1940年的管纯明,是上海最早一批电报报务员。“那时收到电报非喜即忧,准是大事。”管纯明说,从上海发往苏州的电报一个字要1毛多钱,可以买几张大饼了。在电报鼎盛时期,一位发报员每天要处理200条电报。最高峰时,上海单日电报量突破了20万条。
到了80年代后期,电话逐渐进入城市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由于安装费用昂贵,一般人还是愿意到邮电局指定的公用电话窗口排队。即便如此,“只闻其声”的单点沟通方式还是让当时人们的需求得到很大满足。
随着公共电话亭和私营电话摊位的兴起,一种全新的单向移动通讯工具——BP机(寻呼机)在90年代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家住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刘晓亮,至今还珍藏着一部BP机。“腰上别个BP机,会让人有一种走在时代前列的感觉。”刘晓亮说,自己参加工作后,用第一个月工资买了这部能显示中文的BP机。出门在外,BP机一响,立马奔向电话亭回电话,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景观。
“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过‘大哥大’,心里挺羡慕,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随时随地打电话。”刘晓亮回忆,没过几年,这个愿望就实现了。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网页聊天室和QQ等聊天软件让即时文字通讯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单色屏手机出现,相对亲民的价格加上便携的优势,大受民众欢迎,包括刘晓亮在内的中国手机用户群体自此不断扩张。
从单色屏到彩色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从2G到3G再到4G……手机的更新换代,不仅令公共电话亭逐渐消失,也让很多家庭不再保留固定电话。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以及微信等移动端软件的迅速普及,让人们用低廉的成本,实现了从“见字如面”到“音画同步”的巨大跨越。2016年底,微信的活跃用户首次超过QQ,今年更是突破10亿。
如今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用智能手机聊微信、刷新闻,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讯。这样的变化,无论是从事了半辈子电报业务的管纯明,还是一心追赶通讯潮流的刘晓亮,当初怎么都想不到的。
从“王谢堂前燕”到“寻常百姓家”,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1978年,我国通信网的基础设施仍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据原邮电部副部长刘立清回忆,当时中国的通信状况基本可以用“装不上、打不通、听不清”来形容,被认为是“几乎没有通信的国家”。通信供需矛盾激化,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正当其时。
1988年11月,国务院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了邮电体制以政企分开、邮电分营为改革方向。1994年7月,中国联通的成立为通信业引入竞争;1998年,信息产业部和国家邮政局相继挂牌;2008年,信息产业部并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系列顶层设计引领中国通信业有序向前,不仅日渐挣脱瓶颈束缚,更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
在四川省乐山市工作的电信员工赵然,经历了邮电系统的多次改革重组。最早在邮电局当报务员的他,1998年顺应改革趋势去了以寻呼业务为主的国信寻呼公司,1999年并入联通公司,2008年随着业务重组又回到了电信公司。“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盘活市场、形成竞争。”赵然认为。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使我国加速迈向全新的移动通信时代。2003年10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今年6月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15亿户,其中3G和4G用户占比达82.8%。
活力四射的通信经济中,大众百姓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2015年,我国已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宽带。近几年,通信业的“毛细血管”还在各个角落继续延伸。
四川省昭觉县有个“悬崖村”,全村500人都居住在离公路6公里外的高山上,只能依靠一条沿着悬崖陡壁垂直而下的800多米山路出村。2017年春节前,中国电信为“悬崖村”开通了百兆光纤宽带和4G网络,打通了信息天路。有了网络,以前无人问津的“悬崖蜂蜜”等当地特产,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信息资讯“走进去”、农产品“走出来”,“悬崖村”不是孤例。工信部印发的《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显示,今年年底前,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目标将提前完成。
另一项惠及亿万用户的好事是“提速降费”。2015年5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首次部署通信业“提速降费”。经过4年的持续推进,套餐价格不变、宽带网速翻番;取消套餐内长途费、漫游费;多次大幅下调国际漫游资费……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移动流量平均资费较2017年底又下降了46.2%。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拿电报每个字0.14元的计费标准,与如今最普通的30元1GB手机流量套餐比较,电报发1个字的费用,移动互联网理论上能发23万字。这数十万倍的差别,就是通信业走向大众最好的注脚。
从“追赶”到“引领”,技术创新带来无限机遇
技术,是通信业进步的原动力。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背景下,通信业的发展历程,既离不开市场,更离不开技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福建省福州市。海外游子和外国客商前来投资兴业的愿望迫切,而打电话的难题又使他们望而却步。
“一位法国客商看好一项投资,要给公司总部打电话确认,但两天都没能打通,很无奈地走了。”原福建省邮电管理局局长郝峰云说,这件事给了他们很大的刺激。对于众多投资者来说,一问电话,二问路,第三才是谈项目,是当时的现实问题。
痛定思痛。1982年,中国第一部万门程控交换机在福州引进,拉开了我国通信业告别“摇把儿”电话时代的序幕。“当时我国大部分县城和乡村都是人工手摇电话,大中城市是步进制、纵横制,没人知道什么是程控电话。”福州市电信局高级工程师林邦馨说,程控电话由程序自动接续,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
由于我国还不具备程控交换系统的研发能力,一时间,国内电话网所使用的程控交换机由思科、朗讯、阿尔斯通等来自8个国家的9家企业主宰。“每家企业的制式标准都不一样,在我们业内被戏称为‘八国九制’。”林邦馨回忆。
对此,原邮电部提出了“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思路,通过技术引进,了解并吸收国外技术,与国外企业市场竞争,激发国内通信产业的潜能。到了1991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诞生,一举扭转了我国电话网建设受制于人的被动态势。
类似的故事还在移动通信2G、3G建设中上演。在4G技术研发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基于TDD、OFDM和多流智能天线的原创性系统方案,实现了百兆高速率、十倍于3G的大容量……由中国主导的TD-LTE标准成功入围4G国际标准,并在过去五年间占据了全球4G市场半壁江山。
善弈者谋势。在经历了移动通信领域“2G跟随、3G突破、4G并进”的阶段之后,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华为、中兴、烽火和大唐等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不负众望,在标准制定、前沿技术研发和网络建设实践等领域全面崛起,站在了全球技术创新的最前列。
2016年11月,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讨论5G短码方案,华为的极化码方案最终胜出,被采纳为全球统一标准。“无论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我国在全球市场上都占据相应地位。”华为5G产品线总裁杨超斌表示,中国得以参与主导5G网络切片从标准到技术、商用等端到端产业链的构建,并在2020年成为首批5G商用的国家之一。
40年来,中国通信业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成绩。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记。(本报记者 姜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