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江地铁站下来往北走500米,能看到一个名为“中以上海创新中心”的地方。近来,在这幢3层小楼的会议室,常常一天要迎来四五家企业的负责人,他们是来这里寻觅优质的以色列科技项目的。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国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由中国和以色列共同建立的中以上海创新中心去年10月成立,开启了优质项目“双边孵化”模式。记者获悉,成立不到1年时间,这家孵化器已经囊括了7000多个以色列项目,关注点是世界前沿科技。
技术路线是怎么确定的
半年前,上海企业瑞珑汽车走进了中以上海创新中心。面对当前火热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这家做新能源汽车的新三板上市企业正在做技术储备,却在到底走哪一条技术路线上举棋不定。
汽车辅助驾驶系统,以特斯拉搭载的mobileye风头最盛,这是用一种摄像头感应路况,将感知的数据交由后台计算机算法分析的技术,而向特斯拉提供该技术的正是一家以色列企业。
另外还有谷歌的雷达扫描系统和欧洲团队用的激光系统。雷达、激光在精度上要优于摄像头,但是一套雷达售价在2万美元以上,激光的成本也接近1万美元,而用摄像头的话,几百美元就已经有产品了。特别对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摄像头辅助驾驶系统能在汽车出厂后自行安装,因此瑞珑汽车也更偏向于使用这种方式。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以色列本固里安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一位教授目前正在做摄像头辅助驾驶技术研发,他想要突破特斯拉汽车只能收集汽车直线行驶时前方道路信息的弊端,通过安装更多摄像头,来达到360度路况全覆盖。
瑞珑汽车与这位教授反复协商的结果是:在教授的实验室中研发28目摄像头(一目等于一个),而目前特斯拉也仅仅是安装了单目和双目的摄像头。瑞珑汽车拿出5000万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在以色列和中国上海建立研发基地,做技术的产业化。
7000多个项目入库打磨
如果你在以色列任何一个和科技有关的会议上看到中以上海创新中心运营总监阮项,都不要奇怪,除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希伯来语教授,一年中的许多时间,他都在以色列的各种论坛、讲座、路演上寻觅新技术。
“以色列在软件算法、新材料、无人驾驶、卫星导航等方面的研发实力非常强劲。”阮项说。
据悉,继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之后,中以上海创新中心最近把他们的第4个办公基地建在了以色列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因为这里有以色列最好的工程类大学本固里安大学,而当今围绕大学创新已经成为主流。
中以上海创新中心成立近1年来,已经收集了7000多个技术项目。不过对专业的孵化器来说,这只是第一步,想要成为能被企业所用的技术,还要经过进一步打磨,比如要知道这项技术的研发程度、教授背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缺点等等,如果有企业想要对接这项技术,还要做可行性报告,包括用户需求、价格范围、研发周期等。据阮项透露,他们已经做过5000多个项目的背景调查和进度调查,有1000多个项目进入到可行性报告分析。
“双边孵化”模式有望复制
“以色列人很少有把一个技术从头做到尾做成产品的,他们更愿意把东西卖掉,然后找一个新的方向,继续创业。”阮项说。不过,在中以上海创新中心这样的“双边孵化”孵化器出现之前,以色列技术很难找到中国合作伙伴,也很难进入中国市场。几年孵化工作做下来,阮项收获了一大堆以色列朋友,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
为了让中心做好“双边孵化”,孵化器的推动建设方———张江高新技术园区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融资促进方面,一直给予高度支持。中心大约3000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就是园区管委会给予的。以色列政府也对此高度重视,在政府撮合下,该中心能和以色列最大孵化器共享数据库。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雷亚洲说,这些年,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内的孵化器数量增加明显,去年有22家,今年已经增长到67家,其中不少是具有“双边孵化”能力的孵化器。这些孵化器不仅让上海企业对接上国际顶尖技术,还促成了一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据上海市科委创新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正在建立企业需求数据库,已经入库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达1.4万家,这一数据库将和以色列技术库对接。除此之外,这一模式将有望复制到中美、中法、中英等离岸创新基地,让上海企业和全球技术擦出创新火花。(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