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

admin 2019-05-11 10:11:31 导读

导读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方晴通讯员穗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方晴 通讯员穗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昨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抢抓大机遇 焕发新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的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从不同角度深入研讨。广州市直机关单位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骨干等150人与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广州智库

  立足广州 放眼全局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粤港澳合作发展的要求,以更大的作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根据市委要求,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

  据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是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领导,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6家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金融服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广州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粤港澳设计文化与战略研究中心为主要研究力量,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作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力争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广泛、服务高效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智库以湾区决策应用课题为载体,重点聚焦如何发挥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2018年,智库6家成员机构共开展12项重点课题研究,形成了具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取得了研究效果。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申兵:

  做强制造业

  深挖西部潜力

  申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提升其国际竞争力,需要善用好三大优势:“一国两制”优势、制造业优势和空间广阔优势。

  申兵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港澳地区拥有开放自由的贸易体系、完备的金融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在国际营商环境的排名榜上非常靠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广阔的地域空间,“这意味着发展余地比较大”。

  “要把特点转化为优势、红利,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申兵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可以利用大湾区建设契机集成两种制度优势,在投资贸易便利化、构建国际市场体系、提升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形成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平台。

  对于大湾区的建设,申兵还提出两条路径:一是做强制造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同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加强环保产业建设;二是深挖大湾区西部地区潜力,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地区已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综合环境。

  美团副总裁兼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

  港珠澳大桥开通半年

  港澳酒店旅游订单增36%

  来有为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全球化与发展环境改善,正给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信息化、宽带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美团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港珠澳大桥于去年10月24日通车,此后半年内,该平台的香港澳门酒店旅游订单同比增长36%,广东省的酒店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

  来有为分析,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分别面临不同的挑战:广东的传统比较优势削弱,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香港服务业经营成本偏高,市场空间不足。澳门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来有为建议广东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产业基础好和创新人才丰富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培育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引导当地企业与港澳的现代服务业继续深化合作,争取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港澳企业要充分发挥在财务、设计、法律及争议解决、管理咨询、项目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继续加强与广东企业的对接,为广东企业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

  广州要向人才展现“我们的梦”

  穆荣平表示,全球都市圈化趋势在加速,在上世纪80年代做的城市规划中,经常会出现“要素集聚”的概念,提出培育新增长极。未来的大趋势是都市圈化的速度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就是当中的典型代表。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在政策、动力、理念方面做出转变。政策方面,从创新政策向创新发展政策转变;动力方面,从需求拉动向愿景驱动+需求拉动转变;理念方面,从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方向转变。  “广州要向人才展现,你的梦就是我们的梦。”穆荣平为广州提出建议,引才观念要摒除吸纳、利用的旧思维,从“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的方向转变。    他说,粤港澳大湾区从经济体量到创新能力,在世界上都有较强竞争力。按照一流的基础研究能力、一流的创新平台、一流的重大基础设施、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来设计,未来还将集聚优质创新要素。这些都是广州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将来肯定会有重大基础设施崛起。由此,相信会有一批研究机构和孵化器在周边布局。”穆荣平说。

  他认为,空间上的障碍如今已经不是问题。即使不在科研机构周边,以珠三角的产业配套能力,也会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较好的创新创业机会,带动下一轮的发展繁荣。

  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丁焕峰:

  大湾区应成为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内地‘自上而下’式、追求数量和面积的‘双创’空间发展模式,逐渐暴露成长性较差、缺少价值链支撑、功能性较低等问题。”丁焕峰团队经调研观察后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双创”空间建设也同样面临制度壁垒和缺乏协同共享机制等问题。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创业合作主要停留于以政府协议为主的政策导向型机制,缺乏立法先行的法治推行型合作方式,导致三地“双创”空间的协同合作缺乏法律基础,存在不确定性。三地人才、信息、物流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创客主体的跨境流动和交互作用造成机制体制障碍,制约区域“双创”空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丁焕峰指出,国内“双创”空间主要聚焦互联网、教育服务、生物医疗、智能科技、文化创意等轻资产领域,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对接深度不够,缺少产业链、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导致高度相似性“双创”空间的简单聚集而非创新创业思维聚合。

  丁焕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制造中心的关键组成部分,引领构建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双创”空间建设需要粤港澳跨境合作,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完整链条。要以制度创新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跨境产学研合作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应力争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丁焕峰建议依托广州、香港聚集的优质高校资源和先进科研院所,重点布局孵化器前端体系“科技创业苗圃、前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成果的产业孵化及应用。并利用大型科技龙头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创建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和产业链服务型的企业众创空间,带动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未来还可依托“粤港澳联合创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港澳科技产业园”等跨区域高水平科技创新空间和功能载体,聚焦细分产业领域布局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双创基地,聚合区域协同创新优势资源。

  描绘“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蓝图,丁焕峰呼吁支持三地高校创新科研合作机制,共同打造重点团队和重点实验室,培育面向市场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并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把港澳科教优势转化为湾区科技创新能力。

  广州医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

  粤港澳“高寿”之地 引领世界健康潮流

  李楚源表示,作为医药大省,广东省医药健康相关行业的产值规模在国内名列前茅;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品牌积淀深厚;众多医药健康产业园区正在南粤各地竞相落地。香港拥有优良的医疗资源、较高的医疗水平,具备先进的医疗健康服务制度,国际化程度高。澳门则在基层保健系统成效和医疗质素、医疗保健效率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李楚源说,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的核心圈,同根同源,具有天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民间历来有深信中医、惯用中医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加上同处岭南,气候和人文环境相近,对中医药协同发展非常有利。

  李楚源介绍,广药集团已与香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科研、人才、产业、医疗、文化等五位一体的合作体系。并分别与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及澳门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优势互补,携手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一直占全国1/10左右的市场份额。李楚源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本就是中医药产业聚集地,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且大湾区内各地中医药产业各具特色和优势。

  他建议在大湾区内推动中药材、中成药等医药类产品的注册标准和检验标准的互认,实现中药产品三地同步销售,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也可以利用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粤港澳是‘高寿’之地,粤港澳大湾区平均寿命高达80.3岁。这与粤港澳热爱使用中医药养生不无关系,我们完全有底气、有能力为世界提供健康方案。”李楚源倡议集中力量打造世界级的中医药产业,将中医药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名片”“文化名片”,引领世界健康新潮流。

  专家谈“跳出广州看广州”

  商贸中心:广州发展的关键立足点

  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而言,存在比较优势,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一个关键立足点,在城市整体功能定位中具有特殊意义。

  ——董小麟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广州功能定位中,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居于着力增强和提升的三大功能定位之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教授表示,发挥广州的引擎作用不能离开商贸功能。国际商贸中心对广州而言,存在比较优势,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一个关键立足点,在城市整体功能定位中具有特殊意义。

  董小麟说,面对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二者均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特征恰是具有对接国际市场前沿的优势。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必然是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强大的城市。综合性门户枢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更应强化其与国际经贸关系的联结,其商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及人流的规模、强度与范围必然更大。所以,增强广州国际商贸功能,对建好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具有基本的支撑作用。

  董小麟认为,“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更需要强化商贸中心功能。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都把强大的商贸功能作为其发挥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支撑。因为在当代,围绕国际商贸已形成丰富的国际商务服务体系,涵盖金融、物流、财务、法律、运输等,构成服务于商贸的强大产业链。

  广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局长彭高峰提醒,广州在追求发展时要坚守“底线极限”:城市发展必须秉承传统山水格局,深刻认识资源禀赋和历史文脉,延续依山、沿江、滨海特色风貌,构建“山水林城田海”的美丽国土格局。

  “区域思维”:以大湾区视角看广州发展

  通过推进形成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中心区高速直达的格局,构建广州与周边城市轨道一小时交通圈。

  ——彭高峰

  暨南大学粤港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覃成林介绍,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在持续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由2011年的0.5175上升为2017年的0.5960,年均增长2.4%。

  彭高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当前占全国的12%。在国际上,对比三大世界级湾区,经济规模上是接近的。其中,广州去年GDP在大湾区的占比超过五分之一,中心城市地位突出。

  彭高峰提出“区域思维”观点,即以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视角去看待广州的发展,跳出广州看广州,深度融入大湾区。对内形成广州与大湾区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对外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对泛珠三角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引领。为此要首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调机场、港口资源,共建世界级机场群与港口群,推进高铁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体系。通过推进形成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中心区高速直达的格局,构建广州与周边城市轨道一小时交通圈。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世福则提出以文化共建大湾区的概念。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共同体的建立,制度包容是动力,社会融合才是实现共同体的目标。香港、澳门一直是国际化的岭南文化窗口,广州、佛山、肇庆等城市具有传统岭南文化积淀。因此,文化作为大湾区的粘结剂,有利于发挥粤港澳同源同根、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广-佛”轴带:经济发展结构强大互补

  通过与周边城市携手共建大都市区,去实现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内的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彭高峰

  董小麟指出,在大湾区三个轴带中,“广-佛”轴带有特殊优势。广州是科技教育人才最丰富、产业门类最齐全、商务服务业最丰富的一线城市,佛山是珠三角乃至广东省制造业基础最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城市。二者共同组成大湾区一个主要发展轴,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上的强大互补。

  董小麟说,佛山的制造业乃至珠三角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打造,需要更高水平、更强支撑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大量的商贸或商务服务业的介入;广州的商贸服务和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也在于对接制造业等产业的需求,在服务广州制造业的同时,充分对接佛山和珠西广大腹地。因此,广州应该也完全可以在打造“广-佛”轴带中发挥好主导与服务作用,要以“广州服务+佛山制造+港澳与国际资源”增强“广-佛”发展轴的实力。

  “通过与周边城市携手共建大都市区,去实现一小时通勤圈范围内的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彭高峰也建议推动更高层面的广佛同城,推动广州、佛山两市交界地区的合作共建,打造“1+4”广佛融合发展区,加快广州地铁7号线、17号线、佛山地铁2号线、4号线的建设与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报告》发布

  会上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第一辑)。

  《年度报告》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和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担任主编,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6家成员机构为主要力量,以12项粤港澳大湾区重点研究课题为基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发展的定位与机遇、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绿色湾区和文化湾区等6个主题,通过1篇总报告和8篇分报告,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广州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现状,深入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在开放、创新、合作与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富有建设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是一本专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集刊,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计划每年出版一辑。第一辑共30万字,共收录了22篇学术性文章,主要来自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城市观察》杂志2017—2018年刊发的学术论文以及少部分首次公开发表的文章。全书紧扣“粤港澳大湾区”主题,从不同专业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有数据统计,又有理论分析,涵盖了制度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城市规划、湾区比较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注重调研、覆盖全面、着眼未来等特点。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朝鲜表示近日火力打击训练属正常军事训练
下一篇:山东“千名干部下基层”带来了什么?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