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那么,如何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关键在于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铸魂育人的主阵地和前沿阵地,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是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的关键,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尽在“情”“理”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行家,同时必须是一个内心充满情怀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必须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才能真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到通“情”达“理”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理”服人
“理”是最深刻的认识,是最具确定性的认识,是最具真理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程度进一步加深,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扫除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雾霾”,需要给予青年学生明辨是非真伪、正确分析和看待问题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思想武器,是青年学生登高望远的“望远镜”,是帮助他们细致入微地分析问题的“显微镜”,是他们穿透层层思想迷雾确保正确前进方向的“透视镜”,也是使各种光怪陆离的错误思潮现出原形的“照妖镜”。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提升他们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侵袭的能力,帮助他们清晰地看到表象背后的历史大趋势,看清纷繁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把握众多不确定性背后的历史必然,以达社会历史发展之“理”,从而为其一生健康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情”感人
“情”是最具感染力的思想元素,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存在,通“情”是达“理”的有效通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也是理性认识的感性载体;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以“情”感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真实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只有超越狭隘个人主义的情怀才能真正感染人。没有真情实感的人,没有家国大情怀的人,根本不可能以真情实感去感动人。人的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必须深入社会实践,倾听社情民意,关注社会问题,真正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必须深入社会历史深处,深入研究党史、国史、民族史、世界史,以史为镜,从中把握历史发展之“大道”,体味人类追寻自由与解放之“苦旅”;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了解在资本逻辑下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和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矢志诉求。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尽在“情”“理”之中,通“情”达“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及教学效果提升的基本路径,做到通“情”达“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在。(作者:柳泽民 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