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特约评论员 徐代军
科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进步与强盛的基础,而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动力。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我国科技界的精英齐聚,共谋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计,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概括了科技创新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和目标,并对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作出了安排和部署。习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指南,吹响了我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冲锋号。
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创新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比如,中国古代创造出了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助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如今,我们又创造出了以共享单车、高铁、扫码支付、网购等为代表的“新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历史上,我们有过“科技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尽管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已经尘封于历史之中,但是我们却不能够忘记,因为历史犹如灵魂,如果忘记,我们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体,任人摆布。
因此,在新中国诞生以后,我们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经过不懈奋斗,在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原创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成,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的落地转化与实现标志着我国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目前一些领域,我国已经走在国际前列,总体而言,我国科技的综合创新能力还需要再加强。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把我国打造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加强社会各领域的科技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和发言权,这是习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归宿,更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前进的灯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创新没有休止符。面对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如果不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就可能失去发展的先手棋,错失良机。“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要从根本上改变“仰人鼻息”的状态,就必须掌握关键技术。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当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思想、新理念、新突破。只有稳固基础,对科技发展新动向做出科学研判,才能率先出击,抢占科技创新的杆位;只有更好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让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实践,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总之,伴随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将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也将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福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从“向科学进军”、拥抱“科学的春天”等鼓舞科技工作者的口号的提出,到《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鼓励科技创新文件的出台落实,我们在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路上果敢勇毅、成绩卓著。
新梦想,再出发,让我们满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以“鼎新”带动“革故”,发挥科技创新的助推力,续写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