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拉善11月26日电 题:中国边境“沙城”的“绿色必修之路”
中新社记者 张玮
“冬季的阿拉善除了‘大漠孤烟直’,就剩下这一大片一大片的梭梭林了。这样看着是不是也很壮观啊?”26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向记者介绍道。
资料图:内蒙古阿拉善突遭强沙尘暴袭击。滚滚黄沙步步逼近,不一会就覆盖了全部天空。图/孙志刚 刘太国 巴图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虽然进入寒冷冬季已经看不到荒漠中的绿洲,阿拉善盟的林业人依旧没闲着,它们开始规划下一年度的林沙产业具体实施方案,继续着边境“沙城”的“绿色拯救”。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4.572公里。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中,1/3是沙漠,1/3是戈壁,1/3是荒漠化草原,降雨量从东到西为200毫米至40毫米不等,生态脆弱区占整体土地面积的94%,适宜人居的地方仅占6%。
刘宏义说:“阿拉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阿拉善既不是粮仓、也不是牧场,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80年代初,当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由于牧民过度放牧、人工强采、气候变暖等因素,生态开始恶化,草场退化、森林系统遭到破坏、沙漠化加剧,当地成为中国华北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刘宏义介绍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20多年。”
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逐步实施退牧还林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造林工程等;农牧民也开始种植肉苁蓉、锁阳等林下作物,当地生态和经济“齐头并进”。
在刚结束的“2017首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上,阿拉善盟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5项,累计协议资金109.7亿元人民币,签约项目包括沙产业技术、产品交易等方面。
近年来,通过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态工程,阿拉善每年生态治理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数据显示,阿拉善盟从建盟到2017年7月底,累计完成生态治理任务1503.77万亩;完成义务植树689.61万株;荒漠化、沙漠化分别比2009年减少了3880平方公里和5620平方公里。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周边基本形成“绿带锁黄龙”的防沙阻沙壮丽景观。
刘宏义说,如今的阿拉善不见了沙尘暴的影子,每到夏季,很多自驾游客来到这里,沿途是梭梭树的黄色花海和泛着清香的紫色花棒,吸引大量游客驻足合影,我们也在规划将这样的美景纳入当地旅游景点推荐中。
阿拉善政府官方表示,阿拉善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任重道远,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赋予了阿拉善林业前所未有的使命,着力构筑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将是阿拉善的“绿色必修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