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昨日,商务部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购物中心市场仍然保持较好发展态势,超九成业主对未来发展看好。随着互联网的冲击,一些购物中心也在不断的创新。
根据报告,二季度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为64.8,环比回落3.5,其中,现状指数为57.9,环比第一季度回落5.7。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分析说,在经历了2017年元旦和春节双节的销售旺季,年中夏季促销活动尚未完全拉开序幕的情况下,购物中心第二季度运营表现出现小幅下滑。不过,预期指数依然达到75.1。从数据来看,整体购物中心市场的发展形式仍然保持较好的态势,且报告显示,有近95%的购物中心业主预计未来6个月内销售额将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报告》表明,2017年第二季度购物中心租赁活跃度指数为81.3,环比第一季度上升0.5,显示出品牌进驻购物中心的意愿仍然强大。成本控制指数为33.0,低于荣枯线17.0,环比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6.7,说明业主的运营成本继续上升,主要源于业主继续加大在营销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于都市型、地区型和奥特莱斯型指数的不同程度回落,社区型指数为73.5,环比第一季度提升5.9。超过80%的社区型购物中心于季内实现销售额和租金收入的环比增长,超过90%的项目接到更多的租赁问询。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发展指数为64.5,二线城市指数为64.3,三线及以下城市为 63.4。环比来看,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发展指数分别回落4.1、2.7和4.2,就波动幅度来看,二线城市更为稳定。
业内人士指出,一线城市市场相对饱和,新开发操作空间有限,且原本竞争就比较激烈。而二线城市购买力在增长,也有相对较大的市场空间。如中粮大悦城、华联股份、恒隆广场等近年都在二线城市有布局。
高峰称,总体上看,我国购物中心市场仍然保持较好发展态势。进入下半年,十一黄金周和年底打折季的来临将对购物中心市场回暖起到推动作用,业主对市场的信心将进一步转好。
近年来,为应对互联网的冲击,实现购物中心的精准导流,购物中心的运营者们掀起了一股创新革命。比如营造各种令人脑洞大开的场景、调整业态配比甚至引入全新业态、借助IP影响力、运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等,购物中心正从单一的满足购物需求向赋予精神意义的多元需求转型,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风潮。
至于购物中心的未来,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王佳茜认为,传统的开大店和一站式的购物中心经营模式将受到挑战,购物中心的创新要从精细化定位、深度运营和智能化管理三方面入手。
王佳茜介绍,在过去10年,中国的购物中心都是在平稳高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渡过的。多年来购物中心两位数的增长已然超过了中国私人消费和零售的增长速度。中国4500家购物中心大部分聚集在一二线城市,占比达60%。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有超过500个购物中心。与之相对应的是低线城市购物中心仍比较少,在底线城市,购物中心还是新兴业态。
电商的高速发展对于购物中心造成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但业内普遍认为,购物中心还是扛住了压力,虽然说份额略有下降,但目前购物中心在中国社会零售市场占比仍将近半壁江山。
此前有咨询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购物中心数量将达到10000家左右。而在购物中心建设狂飙猛进的同时,整个行业也在发生着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的购物中心内业态组合也在发生着改变,娱乐、服务和餐饮逐步挤压商品零售在购物中心的份额。以成熟的万达广场为例,体验型业态的客流和消费增长迅速,尽管体量不大,健身、美容等个人服务及亲子业态涨幅显著。同时,零售业态创新升级拉动了服饰、电器、美妆、家居四大品类的增长。服饰品类持续消费升级,快时尚和便利的一站式集合店受到追捧;单品牌美妆店积极进入购物中心;品牌家居家饰门店扩张迅速;尽管客流减少,店铺规模下降,但数码电器店铺效率逐渐改善。
(综合自:北京商报、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