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全省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贵州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横联一、二、三产业的大健康产业。经过近几年发展,全省大健康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医”、“养”、“健”、“管”、“游”、“食”全产业链构建步伐加快,大健康与大数据、大旅游、大扶贫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大健康产业迈出新征程,正为贵州经济发展不断增添新动力。
一、立足优势条件,积极谋划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
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相关产业的统称,具有产业领域广、链条长、成长性高等特征。在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多种比较优势。
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贵州海拔适中、纬度适宜,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秀丽山水和清新空气有利于修养身心、颐养性情,造就了贵州这一片养生净土。由于深林植被繁茂、负氧离子浓度高、地磁辐射弱,贵州被誉为天然“大空调”、“大氧吧”、“大公园”。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建成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类等自然保护区123个、森林公园94个,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蓄积量超过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2.4倍;共拥有5个“中国长寿之乡”,百岁老人1200多人。2016年,以森林公园等景观资源为依托,全省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约4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50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10%左右。
资源优势独具禀赋。“黔地无闲草,夜郎多良药”。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2位,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苗族、瑶族、侗族、水族医药特色突出,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百草皆药、剂型多样、因病因人因地论治、医药不分家的特点,在预防、治疗和保健上有独到之处。贵州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为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以温泉疗养为主的汤治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瑶浴保健等民族民间保健方法具有良好疗效。众多自然信仰、禁忌习俗、节庆活动、饮食习惯,都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养生养心健康理念。民族特色的医药和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成为贵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瑰宝。
交通优势逐步显现。截至2016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433公里,是2012年的2.07倍,年均增长19.9%。2015年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成为西部地区中第一个实现该目标的省份;目前“组组通”公路建设大决战已全面打响。在高铁方面,贵阳南北方向高铁已经打通,北至北京,南至广州;而东西方向将西至昆明,南至上海。贵广、沪昆、渝黔、成贵高速铁路的建成,将让贵州快速融入全国主要经济区2—7小时经济圈。在机场方面,“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省九个市州全部实现支线机场通航。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凸显了贵州的区位优势,为发展大健康等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规划政策领护航程。贵州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相关规划政策。2014年以来,贵州先后出台了新医药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支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布局、重要任务等,创新发展了医养结合、康养融合、互联网医疗等新机制和新模式,从体制机制上不断释放大健康产业市场活力,并营造了“到贵州投资大健康产业,能够在土地、金融、人才、市场准入等方面分享政策红利,得到系列服务”良好氛围。
二、发展成效初现,重大项目强力打造全产业链
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规划政策指引下,贵州省精心培育大健康企业,加快大健康示范区和产业集群区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6年底,贵州的“全国500强”制药企业达到14家,拥有益佰、百灵、信邦等一批全国优质制药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达到154个。贵州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兴东民族大健康产业园、石阡县夜郎古温泉养生度假区等获得授牌,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已设立、命名、认定了2大示范区、10个示范县、30个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以益佰、乌当、修文等医药产业园等为重点的“贵阳新医药产业圈”医药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以贵阳、贵安新区、遵义为重点的“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集群发展,侗乡大健康示范区扬帆启航,“一圈五区多组团”的全省大健康产业服务布局基本成形。
区域布局各具特色。贵州省在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贵阳以“黔中综合健康养生圈”、“贵阳新医药产业圈”、“互联网+医疗”等著称。六盘水以“康旅融合”、高端养老、冰雪运动、马拉松等闻名。遵义以茅台酒、中药材种植、医养结合、登山和骑行运动、“旅游+文化”等驰名。安顺以大健康药食材产业等出名,毕节以“康旅融合”、健康药食材和健康医药产业知名。铜仁以梵净山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温泉疗养养生扬名。黔东南州以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苗侗医药养生享誉,黔西南州以苗药、中药材产业、山地户外运动和水上运动等为特色。从企业数和主营业务收入看,2016年贵州大健康企业数为8761家,大健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80.6亿元,其中遵义分别为1439家和494.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4%和41.9%;而贵阳分别为732家和374.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4%和31.7%。2016年贵州省大健康企业分布地图详见下图。
2016年贵州省大健康企业分布地图
经济总量初具规模。2016年,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99.45万亩,比上年增长9.6%。全省中药民族药实现产值883.76亿元,其中医药工业产值达到423.51亿元,中药民族药产值位居全国第一。苗药成为国内销售份额最大的民族药,超过了全国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2016年全省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942.1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8.03%。其中,健康养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01.08亿元,占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的10.73%;健康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90.34亿元,占41.43%;健康医疗产业实现增加值274.35亿元,占29.12%;健康养老产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占0.46%;健康运动产业实现增加值34.68亿元,占3.68%;健康药食材产业实现增加值137.31亿元,占14.57%(详见下图)。
项目建设助推发展。2015年印发《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以来,贵州省通过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6个50工程”的逐步实施,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到2016年底完成投资400多亿元),有力推动了大健康供给能力的提升。为努力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为贵州新的经济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在“6个50”重点工程的基础上,2016年底,贵州省发布了大健康产业重点工程包。本次工程包项目共计320个,涉及总投资额5248亿元。其中:健康养生类项目193个,投资额3637.8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9.33%;健康医药类项目29个,投资额303.7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79%;健康养老类项目20个,投资额371.13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07%;健康医疗类项目20个,投资额198.49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78%;健康运动类项目36个,投资额536.65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0.23%;健康药食材类项目22个,投资额199.1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80%。2016年7月,在贵州绿色博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博览会上,成功签约大健康医药产业领域项目182个,项目金额达到1175.75亿元,引进了国药集团、美国辉瑞等重量级企业,有关签约项目的落地落实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工程包和大项目的实施,将对加快构建“医”、“养”、“健”、“管”、“游”、“食”大健康全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多种融合,大健康产业发展“黔”力无限
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征程中,为了完成大健康产业既“赶”又“转”的双重任务,贵州省着力推进了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科技创新的融合,取得了积极效果。
着力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围绕健康数据的聚集、融通和应用,充分挖掘大数据在健康管理及服务中的价值,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服务、智慧健康产品和智慧健康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大数据与医养康养的深度融合。朗玛信息于2015年正式挂牌成立全国首家“39互联网医院”,百灵与腾讯公司共同打造“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贵州微医互联网医院等一批大健康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医疗机构,引入了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为老百姓提供精准预约、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等医疗服务,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历史性变革。
着力推进大健康与大旅游融合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健康运动旅游产业、医疗养生旅游产业是贵州省大健康和大旅游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方面,贵州依托独特的旅游、健康、生态、文化等资源,切实拉长旅游景深,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体验、避暑度假、休闲观光、温泉疗养等业态,建设了环雷公山苗文化旅游、环月亮山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圈、黎从榕侗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区等,并全力打造了“冬去海南、夏来贵州”的休闲养生度假新模式。在大力发展健康运动旅游产业方面,加快推进了生态体育公园、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了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马拉松、自行车、拳击、龙舟、攀岩、跳伞、汽车等赛事活动品牌。六盘水立足气候和地理资源优势,“无中生有”打造南方冰雪运动基地,3家滑雪场正式对外开放,冰雪运动日接待人数近3万人,推动了该市产业结构由“黑”到“白”、公众印象由“煤都”到“凉都”的转变。在大力发展医疗养生旅游产业方面,规划建设了一批集“游、医、养、学”为一体的康养旅游项目,大力推进了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赤水国家康养旅游基地、狮子山森林康养基地稳步推进。
着力推进大健康与大扶贫融合发展。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组织模式,因地制宜加快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业观光新业态,进一步推动健康药食材、健康休闲养生产业的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省大健康医药产业联盟在剑河县启动实施了“千企万户健康扶贫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已有20多家企业投资近2亿,预计带动当地3000户贫困户脱贫。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扶贫示范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园区及周边农户种植太子参、何首乌等中药材实现增收致富。石阡县围绕“温泉之城、长寿石阡”战略定位,抓住“泡温泉、喝苔茶、品文化、游乡村、静养生”这条主线,通过发展健康休闲养生产业助民增收脱贫。“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仅乡村旅游发展和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就带动24.2万贫困人口就业,并探索推广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新模式。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通过金(山)银花、花椒、刺梨、杠板归等中药材的种植,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重建,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据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监测,2016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覆盖农户152.0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3.84万人,种植区农户人均收入3378元。
着力推进大健康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突破大健康领域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示范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贵州百灵与国内著名研究院所共同研发的替芬泰(Y101)成为贵州首个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全部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药。贵州远程制药的“双冬胶囊”、贵州苗药药业的“六昧祛风活络膏”分别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证书,预计上市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抗心脑血管疾病1类中药新药AS1886研究开发”、“苗药热淋清颗粒上市后四期临床研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技术改造及再评价研究”、“益心舒胶囊技术改造研究”等四个项目于2014年获批立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南地区天麻、淫羊藿、太子参、何首乌等大宗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以及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施秉县地道中药材产业化科技惠民工程和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化科技惠民工程”顺利实施。施秉太子参、赤水金钗石斛、德江天麻、大方天麻、威宁党参、剑河钩藤、普定桔梗黄柏、兴仁薏苡仁、黎平茯苓、罗甸艾纳香等11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建有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71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随着贵州大健康产业规模的持续壮大和产业链条的不断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出现,新机制将不断健全,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创新、绿色、扶贫能力将不断提升。大健康产业,正成为21世纪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黄金产业”、“希望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贵州,启动健康新动力,“黔”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