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1月11日电题:一粒种子 一杯橙汁 一座公园——“中国柑橘城”忠县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之路
新华社记者李勇 徐旭忠 赵宇飞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忠县境内,茫茫橘海中挺立着一棵特殊的柑橘树。树前石碑上写着“奠基树”字样,它是22年前由当地引进的第一粒种子培育而成的柑橘树。
享有“中国柑橘城”美誉的忠县,从一粒种子起步,如今已拥有数十万亩橘海,形成鲜冷橙汁等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链条,并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座公园”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之路。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橘海
中国是世界柑橘原产国,忠县所处的三峡库区是世界公认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之一。
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游览忠州(现忠县)大禹古庙后,挥笔写下“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的诗句;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期间,带领百姓开山、修路、种果,种的正是柑橘。
然而,由于品种单一、生产方式落后,柑橘迟迟未能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直到1997年,忠县引进美国施格兰公司,与重庆三峡建设集团合作实施三峡柑橘产业化项目,种下现代柑橘产业的第一粒种子。
“从那以后,忠县柑橘逐渐向现代化生产转化。”忠县果业局局长熊长春说,柑橘品种从美国引进,同时加以自主研发,育苗使用脱毒容器、栽植由经纬仪放线分区定植,忠县柑橘品种、育苗、建园等均通过国际采标确认。
一粒种子已成长为一片橘海。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35.6万亩,并形成早中晚熟配套的品种体系,确保四季均有鲜果批量上市。2008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忠县“中国柑橘城”称号。
在长江之畔的涂井乡友谊村,登上观景台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橘林随群山起伏似海。著名作家马识途返回忠县老家时,被这幅美景所震撼,欣然题写“三峡橘海”四个大字。
如今不只是友谊村,“半城山水满城橘”已成为忠县特有风景:墨绿连绵,金橘满枝,漫步其间,既能享耳目之娱,又能饱口腹之欲。
从一杯橙汁到“榨干吃尽”
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车间,新鲜柑橘经过清洗、分级、榨汁、消毒等程序后,摇身一变成为橙汁,存入密封袋冷藏。
“柑橘从采摘到加工成鲜冷橙汁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才能保证色泽、口感和品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洋说,派森百橙汁已跻身国宴饮品,并在国内多个大中城市销售,也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如今,忠县已形成“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加工产业链。熊长春说,全县已培育出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实现加工柑橘5万吨,生产橙汁2万吨,加工产值6亿元。
橙汁,只是加工产业链的起点。柑橘加工产生大量皮渣,填埋处理容易产生污染。忠县选择科研攻关,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研发柑橘皮渣处理工艺。
人见人厌的柑橘皮渣也成了加工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在忠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皮渣经过酸提、碱提、提纯等复杂工序,提取出来的淡黄色粉状的橙皮甙身价倍增——它是抑制肿瘤的药物原材料。
橘皮甙也不是这条链条的终端。沈洋说,提炼完橘皮甙等多种产品的皮渣废料,最终可生产成有机肥,再卖给农户或企业种植柑橘,完成“从果树里来,到果树里去”的绿色循环。
“榨干吃尽,是忠县拓展柑橘加工产业链的目标。”熊长春说,除橙汁、橘皮甙、有机肥之外,忠县的柑橘产品还包括精油、果酒、橘蓉等10余种,全产业链目标基本实现。
从一片橘海到一座公园
前不久,3000多名马拉松选手汇聚到忠县新立镇。裁判一声枪响,选手们浩浩荡荡从新立镇起跑,穿越万亩橘园,闻着沁人心脾的橘香,奔跑在色彩斑斓的赛道上。
与此次“田园马拉松”同时举行的“忠橙”文化旅游节,摄影大赛、摸鱼比赛、柑橘采摘等20余项活动,吸引全国近30万游客涌入新立镇。
其背后是忠县发展柑橘产业的新目标,即建设“三峡橘乡”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在柑橘种植业和加工业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两年前,“三峡橘乡”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涵盖新立镇、双桂镇的10个村(社区)。如今的“三峡橘乡”俨然一座柑橘主题公园。
古朴的巴渝民宿掩映在万亩橘海中,马拉松廊道、慢行步道蜿蜒起伏。游客可采摘新鲜柑橘,体验橘乡特色民宿,也可在柑橘品种博览园观赏大如西瓜、小如金豆的数百个柑橘品种,在橘艺手工坊亲手榨出一杯橙汁……今年前三季度,“三峡橘乡”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30万元。
果农的增收渠道因此得以拓宽。新立镇文笔社区村民伯志油算了一笔账:“以前,我的500多亩柑橘主要卖给经销商,年产值约150万元;田园综合体建设后,我同时发展采摘、农家乐等,去年仅旅游收入就达120万元,总产值达350万元。”
数据显示,忠县柑橘综合产值已超过3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近四成,亩产值超过1万元,带动全县20万果农致富,人均年增收超过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