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讯(记者李莉报道)“这部影片让人非常感动、非常震撼。”9月11日,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时,北京观众郭凌云两次流泪,“电影讲述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变迁,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和全国其他省区一样,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新疆各族人民在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此外,电影中展示的新疆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向往,我一定要去新疆看看。”
该影片历时3年创作完成,影片出品人、总制片人、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介绍,摄制团队是在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上开展创作的:他们在狂风大雪中,翻越达坂,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只为捕捉到牧民战胜暴雪寒风的瞬间;他们在烈日炎炎下,穿越峡谷,蹚过河流,深入草原腹地,只为拍摄最美的雪山松林、高山草场,真实记录牧民在夏季牧场的幸福生活。
影片一开始,将观众带入到1980年的一个冬天,在风雪交加的转场途中,胡玛尔的儿媳萨吾列西即将分娩。三只骆驼跪坐围成圈,上面搭一块毡,一个简易临时产房就搭建起来了。没多久,婴儿嘹亮的哭声响彻在暴风雪中,孩子取名为博兰古丽,是风雪之花的意思。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过惯了游牧生活的胡玛尔面对现代生活有非常多的不解与不适。胡玛尔相继跟他的猎枪、猎鹰、骏马告别。他在不断失去和获得中,走进了新的生活。
“影片中老人和他的猎鹰、骏马告别的部分特别打动我,人和动物之间质朴的感情让人内心震撼。”北京市大峪中学初三学生李汶潼说。
中央党校新疆班学员、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厉海明说:“影片真实再现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生活场景,以及哈萨克族牧民从艰苦的传统游牧生活向定居兴牧生活的转变,电影的画面、音乐都非常美。”
“这部影片深入生活,把准了时代脉搏。哈萨克族牧民从游牧到定居,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在电影里得以体现,这也反映出整个社会都在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景玉书表示。
高黄刚说:“影片启用了非职业演员,先后动用牲畜30余万头,摄制组进行了数十次跨地州的大规模转场拍摄,最终成就了这部饱含温度和真情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