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能源、土地等消耗,支撑推动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以全力奋斗的姿态交出高质量发展的“上海答卷”。
数据显示,上海以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10的财政总收入;单位GDP能耗从2010年的0.7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0.38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值平均每五年提高10亿元/平方公里……
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
直面挑战,提高“经济密度”
取消GDP指标考核的上海,如何保证高质量发展?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用三句话强调了上海对GDP的态度:第一,上海不唯GDP;第二,上海不是不要GDP;第三,上海要的是更高质量的GDP。
2018年,上海工业投资实现17.7%的增幅,创近十年新高。这份上海制造最新版图上,中芯国际、华力二期集成电路等大投资加速落地,生物医药等新产业表现抢眼,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赋能效应凸显。上海,正在提升经济密度,打造经济“高产田”的征途中实现“加速跑”。
25%。对上海制造业而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据。上海主动加压,要用数据锁定制造业比重,防止产业空心化。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所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就是指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而且比重在全市GDP中不能低于25%。
于上海而言,最大挑战是什么?
土地制约。上海要守住32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总量底线,未来可利用空间很有限,挑战就在于能否在土地减量中实现发展,能否在能耗降低中实现发展。一方面,上海在生态类、红线类考核设定刚性约束目标。另一方面,在有限空间不断增强经济密度。去年,上海出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意见等提升经济密度的诸多“新政”。比如,原来上海一些工业园区容积率相对较低,现在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原来对企业自有土地容积率严格限制,现在只要是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经过认定的新项目或技术改造类项目,在自有土地上开展建设的,免征增容费。由此,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的新“三高”企业得到“施展拳脚”的空间。
其实,早在5年前,上海就出台全国首份最严的“产业负面清单”,用落后产能的“减”,实现高端制造的“加”。与2011年相比,2018年上海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4.9%,单位能源消费的经济产出提升53.6%。在负面清单加持下,近几年上海腾出低效用地4万余亩。松江区更是明确,减量化指标2/3用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十三五”以来淘汰劣势及污染企业3127家,完成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439.4公顷。
在一系列政策催化下,上海高端制造业风生水起。2018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至30.6%,增幅达3.8%,高于全市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瞬息万变,上海需要以更大的魄力拿出更多硬招实招妙招。一份“上海产业地图”正悄然传开。在沪松公路东侧,占地500亩的海欣智能产业园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新客人,上海酷酷机器人等8个人工智能项目即将入驻。而微软、亚马逊、BAT、网易等一批重大项目也正按照产业地图引导,向产业定位相匹配的区域快速落地。
“面向未来,上海产业发展将致力于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市经信委负责人如是说。
对标国际,提升“创新浓度”
太酷了!
在张江科学城展厅内,来访者被“鹦鹉螺”形状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释放的“能量”震撼了!其中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能把十个太阳的能量聚集于一根头发丝”,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能还原宇宙大爆炸场景”。凭借“超能力”,“上海光源”开启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窗。2016年,科研人员利用“上海光源”解开了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密码;而对眼下正蓬勃兴起的纳米科学、微加工等前沿技术,上海光源成像站可提供的静态分辨率已达0.8微米。
在“最强光”旁边,“中国芯”正在崛起。“华虹集团旗下华力二期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去年正式建成投片,是国内已投产生产线中最先进的一条。”华虹集团战略投资部部长陈宇峻指着一座工厂模型说,未来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的月产能将逐步爬坡到4万片,最终具备14纳米三维工艺的高性能芯片生产能力,基本上满足国内中高端芯片需求。
经过20多年建设,张江科学城已然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一个个“硬核”,更是上海奔向全球科创中心的一个缩影。
2018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比例达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1年的13.3件提升至现在的47.5件。随之而来的,是高水平创新成果加速涌现: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上海“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与“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入选,分列前两位。阿尔茨海默症的世界级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等一批重要原创成果,令世人瞩目。
创新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浓度”。
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过程中,上海既有大科学设施、计划,也有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培养出大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新企业。
如今的上海,正成为“双创”活力迸发的热土。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已超过600家,覆盖38万多科技类创业者。同时,在厚植科技创新人才优势上,不断夯实“厚度”;在挖掘优势集聚资源要素上,不断跑出新“速度”。
在双创领域有着“国赛”美誉的“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上海企业数量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王翌博士深有感触,上海有完整的创业生态,可以满足不同创业阶段需求。他创立的“英语流利说”2013年落地复旦科技园,如今旗舰产品“英语流利说”APP用户已超过一亿。
与王翌一样,傅利叶智能科技创始人顾捷,也在上海这座“双创”乐园中,用技术实现自身价值,改变着这个世界,其自主研发的辅助康复的“外骨骼机器人”,打破了一台售价数百万的“奢侈品”定位,摆脱国内行业对进口的依赖,同时已出口20多个国家。
创新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上海正在创新的征途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面向全球,着眼“城市高度”
陆家嘴金融城。
高楼林立之中集聚着众多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先锋领航、富达、贝莱德……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代表着一笔笔来自各地的资金,它们在这里不断流动,流向资本市场,流向实体经济。“我们已经开始讨论,准备把资管重心向上海移动。”刚刚获得在境内开展投资建议服务资格的国际知名机构——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公司总经理刘颂说。
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这里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日本、以色列、马来西亚……来自41个国家超过110家知名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进驻于此。这里集展览展示、采购交易、商贸服务、消费零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桥头堡。
洋山深水港,一眼望不到头的集装箱整整齐齐,不停运转的桥吊忙忙碌碌,该港已竣工验收的四期工程是目前全球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最高吞吐量已达14451标准箱。
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建设,正与科创中心一起,不断提升着上海的城市能级,使得这座城市得以站在全球的高度,从容配置国际战略性资源。
不止是资管机构,上海还在积极吸引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目前,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600家,其中外资机构占30%。此外,上海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上海金”“上海油”等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也得到国际认可,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的排名已经从2009年3月的全球第35位,上升至现在的第5位。
不止是进博会,买全球,卖全球,每天都在上海发生着。2018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占全国27.9%、全球3.4%,居世界城市首位。全球销往中国的商品中,有1/3左右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1/2左右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装服饰等都是从上海进入中国市场。
不止是洋山港,上海的运力已经领先全球。目前,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准箱,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货邮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居世界第四。数量上升的背后,质量也在跟进,上海正努力打造高端航运服务能力——上海航空枢纽服务能级提升,上海国际海员服务中心正在筹建,“上海航运指数”体系不断完善丰富……
高瞻,才可远瞩。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以及世界先进海空枢纽港。这一对标国际的建设过程,将使上海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向全球,真正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也将成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