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家公司年报预喜 2家获机构、产业资本增持
截至10月18日收盘,两市有3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全年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喜的公司有31家(包括预增、续盈、略增、扭亏),占比超八成。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从上市公司披露全年业绩预告的渠道来看,除了31家通过三季报或三季度业绩预告披露全年业绩预告外,有7公司在半年度业绩预告、半年度报告、招股意向书、上市公告书中公布了全年业绩预计情况。
上述38只披露了全年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有8家公司三季度获机构增持,其中7只个股全年业绩预喜。其中中华企业增持股份数量位居第一位,该股获证金等6家机构增持4399.89万股,增持后合计持股86798.17万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46.49%。其次是威华股份,获私募、信托等7家机构增持866.46万股。上述两股三季度还被重要股东大手笔增持,其中中华企业获重要股东增持1.01亿元,增持1928.24万股;威华股份获重要股东增持4434.81万元,增持325.06万股。
国资“白衣骑士”进场 千亿级资金共克时艰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了解,除北京、广东两地外,更多地方政府或筹划从债权和股权两方面入手为辖区内上市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方案。
分析人士表示,此举旨在化解公司流动性风险、改善股权结构、优化产业格局、给予企业新的活力,有望为上市公司引入至少数千亿元资金“活水”,有助于化解A股质押风险。对企业、大股东、投资者、券商、银行来说,将会是多赢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6日,今年以来已有40起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国资的案例。其中,9月以来就有16起。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国资化身“白衣骑士”对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主要是三大原因:股权质押风险积累、债务违约风险及民营企业业绩下滑。
广东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出资支持上市公司主要是为防止系统性风险。从短期看,对股市构成利好支撑;从长期看,也有可能会延缓出清。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可帮助优质企业渡过寒冬,避免被“错杀”。
上述私募人士建议,地方政府在进行具体操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资产质量不好公司应被自然淘汰。在出资形式上,比如是采取股权投资还是债券投资的形式,要根据不同公司确定不同方式。
融资渠道收紧 房企准备“过冬”
“近期房企土地融资项目锐减,这反映了开发商新拿地、新开工项目的急剧下降。”即便是周全(化名)供职的大型信托公司,也面临着没业务可做的窘境。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多数房企认为地产行业的“春天”已经过去,并为“过冬”做好准备。一些大的房企已下调明年的土地储备量等指标,有些甚至取消了原来的拿地计划。同时,信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不断提高,9月房地产信托环比下降17.5%,资金净减少近120亿元。随着融资渠道的不断收紧和房企偿债高峰的来临,可以预计,四季度房企的资金将更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