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8个月里,投资者对高价股的偏好大幅增强。这不是因为股市变得更有效率,而是牛市处于晚期的典型表现。
全球股市的内部运作正在发出一个闪烁的红色信号。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价格便宜股票的表现一直不如价格偏高的股票,但在过去18个月里,投资者对高价股的偏好大幅增强。
这种现象在美国和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市场尤为明显,因为规模庞大的“FAANG”(即Facebook、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Netflix和谷歌(Google))和“Bats”(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和三星(Samsung))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市值份额。按某些指标衡量,不受欢迎的价值股和热门成长股之间的差距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期的过分现象相吻合。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因为股票市场变得更有效率,价值因素已经被淘汰出局;假如是那种情况,结果将是一种无趋势的“随机漫步”,而不是价值股的相对表现日益急剧下跌。
相反,这种极化是牛市处于晚期的典型表现。投资者回避普通公司的表现一般的股票,转向一些看似不受经济逆风和竞争压力影响的精英股票。
MSCI的价值股和成长股指数(使用单一的市净率指标)显示了后者的表现有多超常。有时人们提出,在企业越来越依赖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的世界中,账面价值已不再有意义。
从直觉上说,这似乎是可能的。但如果表外资产确实对利润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那么股本回报率应该会有结构性的上升。无论是美国还是除日本以外的亚洲都没有出现这种上升。
毋庸置疑,本世纪之交和现在的投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当时互联网是新生事物,投资者不得不应对大量商业模式模糊且未经过检验的公司。
许多“网络股”最终一文不值;少数公司幸存下来,还有更少数的公司蓬勃发展。在Faang和Bats的行列中,当时它们中间还很少有上市公司,有些甚至还没有成立。
在当今世界,科技巨头确立了商业模式,并成为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现在依然有许多不确定性。
这些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水平是多少?他们最终会相互竞争吗?有什么政治和监管风险?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持续颠覆和技术变革的时代里,他们的商业模式能够持续多久?
在近年的历史中,价值股在整体市场表现强劲时表现不佳的时期很少。一个反例可能是1988年至1991年间的美国市场,当时的背景是美国经济疲软和股市逐渐摆脱1987年“黑色星期一”崩盘的影响,价值股表现不佳。
更接近的比较可能是上世纪70年代早期对美国“50只走俏股票”(Nifty Fifty)的狂热。那也是一个经济压力加剧的时期,人们也觉得只有卓越公司才能够蓬勃发展。在50只“一次决定”股票(意味着你买下它们,然后从不卖出)中,有几个已经不见了踪影。
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l)在上世纪90年代末重新研究了“50只走俏股票”,并得出结论认为他们的长期表现是合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50只走俏股票”在随后的10年熊市中被无情地降级,表现最差的是其中的科技股,比如宝丽来(Polaroid)、Burroughs、伊士曼柯达(Eastman Kodak)和DEC等过气的公司。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维,快慢有别》(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中表示,我们夸大了技能的作用,而低估了运气在谷歌等公司的崛起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相信我们了解过去,这暗示未来也应该是可知的,”他写道,“但事实上,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少。”你为股票支付的估值越高,你对不可知未来的押注就越多。
投资分析先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1929年市场崩盘的阴影下撰文提出了“安全边际”的概念,这是一个将会限制下行风险的基本价值堡垒。
这与“这次不一样”的信念截然相反——后者是由故事驱动的投机,往往标志着市场达到重大巅峰。价值型投资理念将再次迎来自己的春天,尽管市场可能不得不首先再次汲取一些残酷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