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是现代经济体系里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我国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在经济下行周期里成为逆周期调控的主要抓手。因此,当财政收入乏力,或者财政支出缩减,就会有观点认为财政政策力度会下降甚至转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赤字率较往年有所下降,但是实际的财政支出力度以及赤字率统计口径外的支出规模均能确保财政投资的规模,财政政策并未转向。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披露的一些数据牵动着资本市场。特别是2018年财政预算中2.6%的赤字率,不仅是2013年以来首次下调,与2017年相比更是出现了0.4个百分点的下滑。2018年财政赤字规模没有发生变化,继续保持2.38万亿元的规模,但赤字率却一下子从3.0%下降到2.6%,主要原因在于名义GDP增速的提升。
在制定第二年财政预算时,对于名义GDP的估计往往会参考上一年的增速,如果当年名义GDP增速产生较大变动时,在保持财政赤字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赤字率就会出现偏离。如2015年经济快速下降,赤字规模/名义GDP为2.4%,高于官方的2.3%。2016年和2017年恰恰相反,经济超预期增长,赤字规模不变,其与名义GDP比值更低。因此,由于2018年采用了较高的的名义GDP增速假设,一旦2018年名义GDP增速不到两位数,赤字规模与名义GDP的比值也会相应提高。
地方专项债券的性质属于地方政府债券,但不作为赤字,其收入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本质上与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增加赤字规模)对于经济建设的效用并无太大差别。2015年首次发行以来,地方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不断攀升:2016年4000亿元、2017年8000亿元、2018年将达到13500亿元。如果我们把地方专项债券也算作赤字规模来计算其与名义GDP比值,可以发现2015年以来该比值不断攀升,2017年为3.8%,2018年继续上升到4.1%,与官方赤字率下滑的表现是相反的。表象上看,2013年以来财政赤字率的首次下调似乎表明财政政策有收紧迹象, 但实际上预算赤字率水平还是在往上走,并不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会终结。
虽然政府反复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让位于质量,但实际上经济增速和企业利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一直都极为关键,经历过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复苏,严监管背景下,市场普遍预期经济在今年会有下行,海外经济能否延续复苏以及全球贸易战是否对我国繁荣的出口势头构成冲击还很难说,但是政府支出并不是一个拖累,财政政策仍然是积极态势,新兴产业以及去产能较为彻底的传统产业在较高利润率的背景下会加大投资,对经济增长构成支撑,所以经济的韧性实际上已经变强了。 (作者单位:恒泰证券)
(责任编辑:陈姗 HF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