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莆田文化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系列报道》之三
中新网福建新闻12月9日电(林玲)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刚新晋“全国文明城市”的福建莆田,自古文教彰明、英杰辈出。过去五年,莆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形成了五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地域品牌,涌现一批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人物等。莆田市文化改革的亮点和特色,获得高度肯定。
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表示,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莆田仍不忘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坚定“文化自信”。
图为莆仙大剧院 。朱晨辉 摄
支持传统文化振兴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曾以此句形容莆仙戏。
莆仙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而又独特的地方剧种之一,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之美誉。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莆仙戏《盛世锦庭芳》剧照。主办方供图。
据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改办主任王金煌介绍,近年来,莆田市着力加大莆仙戏曲传承保护力度,广泛开展送戏进乡村和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道德规范、传播文明风尚起到了独特和积极的作用。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事业体制、企业机制”的原则,莆田以市委办、市府办名义出台《关于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编制、资金、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一定保障,有效促进莆仙戏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图为莆仙戏《米糷思妻》剧照。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专业院团的龙头示范带动下,全市民营剧团均注重提升演艺水平,演出质量明显提高,演出收入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120多个莆仙戏民营剧团,演职人员3500多人,年演出量在乡村巡演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年产值超3亿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全市形成大团带小团、国有导向民间的戏曲宣传热潮,彰显了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带来的冲击波和实有效果。
“这一改革为莆仙戏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莆仙戏演艺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增强,探索出了一条抓改革建机制、拓市场促发展、进基层创品牌的新路子。”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有感而发。
图为莆仙戏丑角的表演。朱晨辉 摄
此外,莆田还实施了莆仙戏抢救保护计划,收集整理戏曲录像资料200多辑,乐谱、剧本资料近100册。传承复排一批莆仙戏传统折子戏,举办了展演活动。复排莆仙戏之母《目连戏》,该剧目被誉为莆仙戏表演艺术的大百科,内容涵盖莆仙戏所有表演科介、锣鼓经、曲牌、脸谱、服装、道具等,通过录音录像编辑成教学教材,并参与各级展演活动,引发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
王金煌表示,除了扶持莆仙戏的振兴外,莆田还制定出台了《莆田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与奖励办法》,设立莆田市文艺精品创作重点项目库,凡入选的项目在创作、修改加工、出版等方面给予经费扶持,对获全国性、全省性常设文艺奖项或在全省、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或个人进行奖励。
投入30亿元 兴建公共文化设施
图为莆田市“两馆一宫”效果图。主办方供图。
走进莆田市荔城区玉湖新城,黄、蓝、绿三座建筑依次排开,格外惹眼。而这三座正在抓紧装修的建筑分别是莆田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市青少年宫。未来,这“两馆一宫”将成为莆田市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事业、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态势。
图为莆田市博物馆。林玲 摄
据统计,莆田先后投入约30亿元,建成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公园、莆仙大剧院、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图书馆、市青少年宫等一批大型惠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县区有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居有文化中心(室)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王金煌介绍,莆田还积极指导黄曦博物馆、春晖木雕艺术馆、阳光木雕博物馆、仙作梦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的建成和培养,指导各县区加快文化三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居综合文化中心(室)建设和提升工作。
图为莆田市博物馆中所陈列的珍贵文物。朱晨辉 摄
林宝金表示,下一步,莆田市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改办的指导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文化自觉,持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应有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