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国 庞启航
引用黄河水来解决老百姓喝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但因其含有大量泥沙,也产生诸多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泥沙?滨州市小开河灌区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就是:把沉沙池建在距离渠首51公里的荒碱涝洼地里,通过创新设计、科学调度,将45.4%的泥沙输送到沉沙池;通过输沙渠沿线支渠口门引水引沙,把50.6%分入支渠容沙区和田间;输沙渠干渠泥沙淤积率仅为4%,使干渠基本保持了冲淤平衡。由于选对了地方,方法措施科学得当,小开河灌区引黄形成的泥沙都成了资源:沉沙池的泥沙用来烧砖,沉沙池周边的荒碱地淤成了耕地,支渠沉沙区的泥沙用来填坑筑路服务城乡建设,进入田间的泥沙肥沃了农田。
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黄河来水水位下降,影响了引水流量,只有2011年才大面积地清了一次淤,这是小开河运行13年来唯一的一次大范围清淤。在头11年,则从没有大范围清淤。若按清淤每方成本两块钱计算,节约清淤工程费1亿元。该项目获得了山东省201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山东省各市一级水利部门拿到的第一个全省一等奖,使滨州开创了全省各市水利科技的先河。
小开河灌区注重科技工作,有一支团结奋进的科技团队。他们将科学研究和灌区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针对灌区的泥沙处理、流量测定、信息化、土壤改良,先后开展了沉沙区综合治理、生态沉沙、轨道式智能化测流、湿地公园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小开河引黄灌区沉沙区沙化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课题获得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解决了引黄灌区沉沙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理念与技术难题。
结合灌区正在开展的山东省省级水利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型沉沙池可持续利用综合技术研究》和山东省科技发展项目《黄河三角洲泥沙利用与土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自2013年3月开始,灌区进行盐碱地沙改试验,在盐碱地里掺不同厚度的黄河泥沙,进行对比试验,测土配沙,取得了成功。稻谷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水稻收割后种植的冬小麦亩产达到600斤。利用黄河泥沙掺沙稻改盐碱地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已经通过省科技厅验收,目前正在推广应用。该项目由全国人大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提出书面建议,并4次听取汇报。水利部部长陈雷批示给黄委,黄委原主任陈小江、副主任薛松贵分别签署了意见,黄科院已来灌区进行了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一是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黄泥沙对黄河三角洲粘质盐土物理性状的影响与改良机理研究》;二是山东省水利科技示范项目《引黄灌区轨道式智能化测流系统》,现正在实施中。
小开河灌溉试验站正在建设中,这是经水利部批复的重点试验站,也是黄河三角洲唯一的试验站。试验站建成后,立足黄河三角洲的水源、土壤、气象等条件,将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灌区先后取得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湿地公园。
小开河灌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泥沙实验室,配备了当今最先进的英国产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引水期间,按时对泥沙含量和泥沙粒径进行试验监测。灌区先后有3人获得滨州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称号,1人荣获滨州市青年科技奖,2人获得滨州市青年科技带头人荣誉称呼。
伴随黄河来水来沙发生的变化,小开河灌区又面临引水能力降低、泥沙过度粗化、上游渠道淤积等新的难题,小开河灌区的管理者,正动脑筋想办法,开展新的研究,不断地去努力突破和解决。是科学研究和创新,再一次为小开河灌区插上了“隐形翅膀”,助推着小开河灌区的发展,使灌区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