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紧张的还有政府部门。2018年“十一”黄金周,洪崖洞游客暴增,交通成了最大的问题。交通管理部门人手不够,渝中区政府便抽调其他部门的人上街增援,疏导交通。时任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郭玉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10月3日那天,景区爆满,数以万计的游客挤在洪崖洞旁的千厮门大桥和沧白路上,不仅造成交通瘫痪,而且潜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一些市民的正常通勤也受到影响。居住在洪崖洞附近的韩佳乐,过千厮门大桥到江北嘴上班,正常情况下仅需15分钟车程,遇到游客上桥引发堵车,一个多小时也到不了单位。
山城地形地貌复杂,缺乏必要的路标指引,让很多游客的“打卡”之旅变得困难重重。来自上海的“80后”游客小静和同伴就曾为找一个轨道出入口在原地兜转:“导航明明显示只有50米,可就是找不到,后来才知道,要先上台阶再左转。加上轨道标识并不显眼,不是本地人很难找到。”
在赵维立看来,尽管“网红”效应带火了旅游市场,但随着问题相继涌现,作为本地人的他有时也会感到有些丢人。“比如索道门口的票贩子,明明购票很方便,但他们在门口误导游客甚至宰客,影响了重庆的形象。”
“网红”效应催生的城市民宿业态,也时常令当地居民和管理部门措手不及。曾有媒体报道,重庆某小区内冒出300多家非法民宿,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最终被全面关停整治。
“因为喜欢在重庆拍摄的一部电影,这里有我想找的那种感觉,所以就来了。”海南游客曾静这样描述鹅岭二厂文创公园带给自己的感受。可这种感觉正被喧嚣慢慢吞噬。打造二厂文创公园时,为体现先锋潮流,大到园区规划,小到一根钢结构柱子,专业设计团队都绞尽脑汁。“每处细节都集合了功能、审美等因素。”然而让周迓昕沮丧的是,这些饱含设计师心血的设计,在很多游客眼中,只不过是为显示自己“到此一游”的拍照道具。
还有一些商家,为避免被游客过多打扰,正制造出一些“阻隔感”。“园区有一家不错的器物店,为了防止游客涌入造成器物破碎损失,店主索性长期挂着门帘。”周迓昕说。
行走在园区内,记者也发现,一些特色餐饮和茶品店在门口挂出了“谢绝拍照”的提示,一家茶室门口摆放的“请品茶再参观”的提示牌十分醒目。
管理之变
怎样给游客留下好的体验?从打造观景平台到上线智能分流系统,政府、景点管理者用力答好考题
“洪崖洞仅仅是晚上的洪崖洞”“拍照的多过看书的”“排队两小时,体验5分钟”……自媒体刷屏在带来游客大军的同时,也在网上留下了毁誉参半的评价。
游客来了,怎样给他们留下好的体验?摆在政府、景点管理者面前的,是一道亟待回答的考题。
“来了来了!”一列轻轨开过,观景平台上的游客发出一阵欢呼。随即,一排排手机或相机迅速被举起,游客拍下姿态各异的靓照。“这里拍照角度好,还能看到美丽的江景,很值!”在李子坝观景平台,来自安徽的“90后”游客舒豆一连拍了好几张轻轨穿楼照片。
这个去年8月亮相的观景平台,正是由“网红”景点催生而来。“以前马路边站满了拍照的游客,车辆鸣笛声不断,还有一些游客到马路中间‘闪拍’,很不安全。”渝中区文旅委相关人员多次到站点调研,决定做一个专门的平台给游客观景拍照。
2018年5月启动设计,3个月后占地15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投入使用,有旅游大巴落客区、拍摄广场平台区、玻璃栈桥观景区和步行通道,其中拍摄停留区域达840平方米。大气实用之外,还依据“黄金三角”摄影构图原则标注了最佳的拍摄地点——拍摄位置与轨道入口形成33度夹角。
“我们还完善了周边配套设施,对站楼前的岩之魂雕塑进行清洗上色,在周边山体裸露处种植三角梅等植物,让游客能同时看到山、花、江三景交融,感受红岩精神传承。”李霞说。
在节假日,渝中区在智慧旅游后台管理系统开启“人流分布及热力图”。以洪崖洞为例,在这张图上,核心地区、外围地区、周边地区分别以不同字母标注,通过24小时不间断高清监控摄像头,各个地区的人流分布会显示成不同颜色。人流密度大的区域会呈现出红色,工作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有些环境细节不注意,再好的景色也会被毁。”2017年,李霞和同事来到洪崖洞,地面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快餐盒和矿泉水瓶,有时还会闻到下水道散发出来的臭味。随后,渝中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如今,洪崖洞保洁人员增加三成;定期清理下水道垃圾;景区瀑布的循环水定期更换……
长长的队伍,时常让孔德兰感到头疼。2018年中秋节期间,长江索道智能分流系统上线,游客实名购票及取号后,按号段分时段乘坐索道。“通过智能分流,游客可根据时间自主安排行程,减少原地等候时间。”孔德兰说,索道公司还联合交巡警及旅游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周边票贩子。
虽然还未做好准备就成了“网红”,周迓昕对未来的规划却很清晰:显眼门店经营美食、手工文创,以满足“到此一游”游客的需求;一些安静的“惊喜”则被“藏匿”在高楼层门店,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进退之思
让走红景点可持续,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新战役
蜂拥而至的游客,并没有给所有旅游从业者带来期望之中的收益。
李子坝轻轨站楼下,随着游客增加,原来的汽车修理铺变成了便利店和火锅店。但便利店老板很快发现生意并不好做,“游客照完相就走了,没多少消费。”
对游客而言,景区商品较为单一是不愿消费的重要原因。“这里大部分商店都在卖火锅底料和麻花,比较单一,档次也不高。”在洪崖洞,江苏游客潘栋的购买意愿不强。
比商品单一更严重的是缺少文化内涵。潘栋看完磁器口景区之后,感觉“也就那么回事”,还好奇“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
高人气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财气。一组数据显示,来渝游客量虽高,但人均消费低于济南、杭州、南京等地,与邻近的成都也有不小差距。游客人均消费不高,成为重庆旅游业的一块短板。
“眼球经济虽然拉动了餐饮和住宿产业,但如果缺乏更深入的内涵、文化的魅力,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 罗兹柏建议,梳理“网红”景点背后故事、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由个别点达到一个系列、类别,实现全域旅游引导,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度和美誉度,方为长久之计。
在政府部门看来,让走红景点可持续,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