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各类旅游产品的预订持续火爆。为了拉长游客的驻留时间,旅游行业创意频出,通过灯光秀、音乐节、亲子互动等模式的融合,吸引游客纷纷开启“夜游模式”。(4月29日《经济日报》)
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能留下来、住下来,各地不少景点纷纷开启“夜游模式”。笔者认为,“夜游模式”切莫千人一面,毫无地方特色而“照搬照抄”;也不宜不切合景区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开启“夜游模式”。
其实,“夜游模式”并不鲜见。比如,上海浦江游船、广州夜游珠江、香港幻彩咏香江等观光游船项目一直备受游客欢迎。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夜游”项目也越来越多,曲艺歌舞、科技灯秀、夜间美食等,备受游客追捧。的确,“夜游模式”拉长了景点营业时间,又可以借此上涨“夜游”项目门票价格,对景点来说能赚个盆满钵满,而游客留下来“夜游”,就必须住下来,也相对增加了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行业的经济收入,可以说是双赢之举,这也是各地景点热衷于开启“夜游模式”的主要原因。
然而,从各地景点推出的“夜游模式”来看,除少数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夜游”项目之外,大多数都是模仿化、从众化和零散化,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比如,灯光秀、实景演出等,在很多旅游城市和景区景点都有,不能完全说是千人一面,但起码也都是大同小异,没有多少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样的“夜游”项目,短期内或许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游玩,但时间一长,在各大景点看到的“夜游”项目,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形式和内容,一旦游客失去了新鲜感,没有特色的“夜游”项目,就很难再吸引游客留下来了。
因此,各地景点开启“夜游模式”,切莫千人一面,应挖掘当地人文底蕴,结合自然景观并利用现代高科技,将“夜游”打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项目,且别无其他“分店”,游客只有到当地,才能看到别具一格的曲艺歌舞、灯光秀或实景演出,吃到夜市里原汁原味的地方小吃和美食。那么,这种“夜游模式”才具有长期吸引游客的魅力,当地“夜游”经济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各地景点开发“夜游”项目时,也不宜盲目跟风。一方面,应当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夜晚的强烈灯光对动物造成干扰,剥夺动物的夜间时间;另一方面,城市景点“夜游”项目的灯光和音响设施,一定要考虑周边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不能造成光污染或夜间噪音污染,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及睡眠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对游客夜间的各项安全保障工作,也要做好、做到位,并配备应急救援和处置措施。如果以上问题处理不好的话,景点还是暂缓启动“夜游模式”。否则,匆匆上马的“夜游”项目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或引发与附近居民的冲突和纠纷,或因保障不力导致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最终将得不偿失。(丁家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