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大地春意浓,梨花风起正清明。
举办清明诗会,在诵读经典中感怀浓浓家国情;参观红色展览,从革命故事中回望历史、汲取力量;走出家门,在绿水青山中亲近自然、感受生机;走进剧院,在传统戏剧中品中华礼仪,用明德引领风尚……
清明节期间,我省各地群众在祭奠逝者、缅怀先人的同时,还以各种庄重、文明的方式感受传统节日的新魅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传承优秀文化,用更多元、更现代的方式度过清明假期。
在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
4月5日,大连市民王晓英拿着打印好的诗稿早早地走出家门,“今天,我们‘魅力一声’诵读团举行清明诗会,我要早点儿过去准备”。
在诗会现场,记者看到,此次诵读的作品既有经典古诗词,也有现代诗歌,紧扣清明主题又结合时代特点,体现了“家国清明”这个传统节日永恒不变的文化内涵。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在悠扬古曲的伴奏下,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如同穿越时空的对话,传达出浓浓的亲情和爱国之情。
诗会组织者王学军告诉记者,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礼敬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的时节,更是传递亲情的牢固纽带,朗读经典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仪式感。在清明节举办诗会,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奋斗豪情,也唤醒了整个集体的文化记忆、重塑了文化自信。
无独有偶,4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诵读活动在盘锦市大洼区大洼街道生产社区举行。来自社区的党员、网格员、信息员、巾帼志愿者等诵读经典古诗,缅怀先烈、追思故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清明》《寒食野望吟》《清明即事》等一首首经典古诗,既展示了中华经典的不朽魅力,也唤起了人们感恩思源、缅怀先烈的思潮,营造出慎终追远的文化氛围。在场的居民纷纷表示,诵读活动在传承中华经典的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清明节。
清明节期间,大型现代辽剧《礼之恋》在营口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除了亲民的零票价,该剧在两个小时里带给观众的充实和震撼,让走进剧场观剧成为清明假期的新风尚。
《礼之恋》讲述了几个青年在“礼文化”的熏陶下改变、成长、成熟的故事,突出了中华礼仪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这部辽剧安排在清明节期间演出并在地方台播放,使传统节日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得到很好的传承。
站前区建设小学教师张鑫给学生留的假期作业就是关注这部辽剧。他说:“特别期待孩子们的作业完成得精彩。”
在天地间体味家国情怀
在清明这个春暖花开、家国同祭的日子里,我省各地群众纷纷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愉悦身心,感受春的气息;致敬英雄,凝聚力量,体味家国情怀。
清明节期间,锦州市迎来旅游高峰,不少游客选择到红色旅游景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核心,以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遗址为两翼,以牤牛屯前线指挥所及周边战斗遗址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区,成为游客的首选之地。据统计,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参观,其中以家庭为主的团体更占多数。他们倾听革命故事,向革命先驱和烈士敬献鲜花,用多种形式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传承爱国精神。
4月5日,记者在辽沈战役纪念馆见到随父母一起来参观的小学生刘欢。他告诉记者:“我们全家在纪念碑前向革命烈士敬献了鲜花。通过讲解,我了解了历史,感受到和平年代来之不易。”
4月6日,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记者看到,通体红色、17米高的钢结构纪念碑在蓝天、绿地、翠柏的掩映下格外醒目,在纪念碑的台阶上、在英雄事迹的展馆里、在山下的英雄广场,到处是前来参观的群众。
75岁的陈永江大爷居住在公园附近,几乎每天都到这里来。他说,不只清明节期间,平时来参观的人也很多,“家国永远是一体的啊!来这里参观的人,对现在的幸福生活体会一定更深,这就是身边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陈永江指着山上的纪念碑告诉记者:“这个碑造型很独特,叫‘血与火’,象征着烈士的鲜血与革命之火,每个来参观的人都印象深刻,也能充分理解其中的寓意。”
在大连市滨海路中段,每天徒步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踏青赏花、寄情山水。市民张春兰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享受这春回大地、万物生长的好景致,铭记为国家强盛牺牲的英烈们,节日才过得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贺晓雁)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返回本网站首页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