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华泰保险、太平保险两家险企公募基金牌照相继获批,保险企业对公募基金的布局节奏明显加快。
《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多位保险人士处了解到,保险企业热衷获取公募牌照,一方面是业务多元化发展的诉求,更高的战略考虑,则是基于大资管时代取得金融全牌照,打通金融链条的整体规划。
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系基金公司股东实力较强,保险系入局后,在资产管理规模竞争、基金投资人才流动、市场份额重构等方面都会对现有的公募基金行业造成影响。
保险系公募再下两城
7月26日,证监会官网公告称,正式核准中原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英石基金”)变更股权和实际控制人。
根据公告显示,核准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证券”)将其持有的中原英石基金34%股权、安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石投资”)将其持有的32%股权均转让给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资产”)。
证监会同时核准了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该基金管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资格。并督促公司方面及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等相关事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公司及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公开资料显示,中原英石基金于2013年1月23日成立,创立之初,其注册资本为2亿元。其中,中原证券持股比例51%,安石投资持股比例49%。此次转让完成后,太平资产出资1.32亿元持有中原英石基金66%股权,中原证券和安石投资分别出资3400万元,持股比例均为17%。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内保险业首次通过并购方式绝对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记者从中原英石方面获悉,太平资产接手中原英石基金后,拟更名为太平保险。对于此次收购公募基金股权,记者向太平资产发送了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回应。
无独有偶,7月4日,华泰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保险”)发起的华泰保险保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保兴基金”)也获得证监会批文,华泰保险也拿下了进入公募基金的通行证。
虽然在2015年5月,保监会就批准同意华泰保险投资设立华泰保兴基金,但当时只行至中途,尚需证监会批准。同年8月,证监会接收其申请材料,时隔一年,最终拿下通行证批文。
此次获批的华泰保兴基金的注册资本为1.2亿元,大股东华泰保险出资9600万元持股80%。在公司治理上,华泰保兴基金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引入高管及关键岗位人员持股,5家有限合伙股东合计持股20%。
关于华泰保兴基金的细节信息,虽然记者在采访中并未得到华泰保险的正面回应,但是在证监会批文中,华泰保兴基金的高管任命构成已初步揭晓。其中,杨平任法定代表人、王冠龙任总经理、尤小刚任督察长。
而华泰保兴基金公开发布的信息显示,公司已于7月26日正式成立,主要管理团队和投研团队人员来自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据记者获悉,目前华泰保兴基金已经开始招兵买马扩充团队。证监会在批文中也要求,“公司自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应当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对于华泰保兴基金的定位,上海证监局在其官网给出了指导称,“作为上海辖区首家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华泰保兴基金成立后,将主要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与华泰资产管理公司形成错位竞争关系。”
险企来势汹汹
这一次,保险系进军公募基金来势汹汹。
虽然早在2011年,中国平安就通过旗下信托公司与新加坡大华资产管理公司出资3亿元成立平安大华基金,从而成为业内首家获得基金业务的保险集团,但彼时仍需要借道信托间接拿牌照。
直到2013年6月,新《基金法》正式放开公募基金牌照,符合规定的券商、保险、私募等有实力的资管机构,才可以获得发行公募基金的资格。保险系大举进军公募基金的企图心有了实现的可能。
2013年11月首家由保险公司直接发起设立的基金公司开始出现。彼时,中国人寿旗下资产管理公司联合澳大利亚安保资本共同出资5.88亿元成立国寿安保基金,其中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5.03%,处于绝对控股。
记者统计发现,继国寿安保基金后,阳光保险、民生人寿、泰康保险、中国人保资产也闻风而动,纷纷尝试通过合资、控股、资管旗下设立公募基金事业部等多种形式尝鲜公募基金。
对于险企杀入公募基金的用意,记者向上述多家涉水公募基金的保险公司进行了采访,均低调婉拒。
杨晓晴认为,进军公募基金对于保险机构具有战略性意义。一方面,保险资管的投资能力可以嫁接到公募基金,而公募基金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之一,可以帮助保险资金迅速做大资产规模,保险与公募结合具有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进军公募基金有助于保险机构构建全面的金融格局,为保险公司的资管能力建立商誉,提升自身在大资管时代的竞争力。
从布局速度上看,近两年保险企业进军公募基金的速度明显加快。记者发现,除了近日获批的华泰保兴和太平基金,由安邦人寿独资发起设立的安邦基金也在紧密筹备,已在去年1月26日拿到保监会批文,而证监会公告也显示,其设立申请已于2015年9月获得保监会受理。
“保险企业涉足公募基金首要的瓶颈在于监管层审批。”上海一家保险机构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从近一年来公募基金牌照的发放数量看,显然监管层有松动迹象。而上海证监局在华泰保兴基金的获批公告中也表示,上海证监局将继续支持不同股东背景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发挥各自优势,鼓励差异化竞争,推动公募基金管理人业务模式多元化发展。监管层的态度可见一斑。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为了布局金融控股集团,打通金融行业上下游,弥补现有行业缺陷,牌照资源作为通行证显得尤为重要。公募基金牌照更是成为各路资本的兵家必争之地。
杨晓晴表示,如今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基金事业部、控股基金公司、新设基金公司三种形式在公募基金领域已经进行了探索,具备一定的投资管理经验,尤其在规模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何况公募基金发展前景可观,与保险资管形成的协同效应吸引力更加明显,保险公司进军公募加速在情理之中。
鲇鱼效应下的角逐
保险系入局,现有的公募基金是否能泰然自若?多位公募基金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压力与隐忧。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的高管向记者表示,在市场蛋糕不变的情况下,不管是对券商系、银行系还是PE系基金公司而言,新加入的保险系基金必然会带来利益结构的重新划分,业务竞争也必然增强。
“多领域资产配置经验丰富,销售体系强大、资金实力雄厚,这些都是保险系进军公募的利器。”杨晓晴告诉记者。
相对于传统的基金管理人,保险资管具有丰富的多领域资产配置经验,业务范围涵盖固定收益投资、权益投资、境外投资、基础设施及不动产投资、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领域,组合管理能力较强,这些都为保险系基金的扩张提供了先天优势。
此外,近年来保险机构凭借资产管理业务形成了强大的交叉销售体系,其资产管理规模相比传统公募基金更庞大。
而在公募产品布局上,保险系也有自己的打法。与追求相对收益的传统公募基金相比,保险资管更注重绝对收益。“保险系基金可能会对固收类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带来更为直接的冲击。”上述公募基金高管表示。
有公募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保险系对风险控制要求更高,对收益要求也相对保守,虽然在固定收益领域有一定发展优势,但当前固收预期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权益类投资反而被不少激进型投资者寄予厚望,权益类投资领域,保险系基金的后发优势显然并不突出。
杨晓晴则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她指出,对于保险系基金而言,公募属于新涉足领域,品牌和口碑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保险机构旗下资管公司一直专注于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对于社会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鲜少关注进而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挖掘客户能力相对欠缺。
此外,从人才储备看,保险和基金的产品属性不同,保险机构虽然拥有庞大的保险代理人销售团队,但在公募基金投研人才、营销人才储备方面匹配度不高。
“目前公募基金发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果新加入的成员不能做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其前景也未必一片光明。”某券商系基金公司研究员告诉记者。(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