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尽管学费高昂、手续复杂,但很多人接受留学教育的渴求依旧有增无减。
据教育部统计,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回流率达54.8%。图片:CNSPHOTO提供
“留学热”这一字眼,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我国留学市场持续火热,留学逐渐低龄化的大背景下,现如今出现了大费周章“出去”的人大多又“回来了”的现象。据教育部统计,自改革开放至2007年,我国累计留学出国人数为121.2万人,累计留学回国人数32万人,回流率仅26.4%;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回流率达54.8%,比2007年提高了一倍。
从“留学潮”再到“海归潮”,通过对留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国人对于教育的真实需求也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留学需求呈多元化
“我认为,相对于国外,一直到高二的基础教育,国内都是更有优势的。”现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刘同学,从高三时就开始了留学生活,他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我选择留学目的就是为了深造,开拓视野,从而为自己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与刘同学情况截然不同的是,王同学刚刚于国内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毕业,即将要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们这种性质的学校,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留学继续受教育,我对于今后的工作还没有太多规划,所以也按部就班地选择了留学。”王同学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说。
国内学生自身的情况各异,对于留学教育的需求也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格局。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特邀培训专家王阔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学生选择留学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普遍意义上来讲,留学教育需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了提升语言能力,增强对于不同文化生活的了解,扩大视野,增加自身阅历,以寻求人生的改变;第二类则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国内很多成绩平平的学生为规避高考的激烈竞争,从而选择国外高校。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也为争取更好的国际教育资源,而选择国外的一流高校。无论成绩高低与否,留学教育都为学生带来了更加优质的资源;第三类则是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的人希望通过留学争取好的平台,从而为就业增加更多可能性,并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而面对需求各异的“留学大潮”,有相关留学专家也表示,在选择留学教育的时候,要因人而异,也要因国家而异,学生和家长不可盲目跟风,崇拜名校。在实际选择留学教育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选择适合学生的国家和相应的课程。同时,在出国留学这件关乎学生终身前途的大事面前,家长也要保持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只看到留学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便捷,同时也要意识到留学教育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出现对留学教育的误解导致对个人及学业规划的影响。
留学要服务于就业
留学热潮持续,而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留学生回流率超过50%,“海归潮”的兴起也不禁引发了人们的好奇:留学生大批回归为哪般?显然,留学国家对留学生申请工作的限制使得不少人不得不回国发展,但德勤《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5》认为,是国内就业市场提供的良好机会与留学国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之间的强烈反差促使大批留学生回国寻找工作机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乔木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经济大环境影响,许多西方国家也呈现了就业难的趋势,同时发达国家的人口较少,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而相比之下,我国就业形势虽然艰难且平均工资较低,但就业机会相对而言还是较多的。其次,随着现如今国内外生活水平差异的减小,留学生自身也有所变化。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留在国外生活的机会小且压力较大,很多人认为与其在国外“吃苦”,倒不如回国寻找发展机会。
而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16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现如今海归就业难的问题有所加剧。数据显示,归国人员有40.3%的人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6.8%的人在一个季度内找到工作,远低于2013年调查的65.3%。海归在回国初入职场时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表现为工作满意度偏低,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毕业的海归有46.4%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2%。
针对这一现象,王阔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留学教育必须要服务于就业。总的来说,求学只是一个途径,顺利就业应该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目标,留学教育便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现在的留学生普遍都存在对于就业准备不足、缺少职业规划的问题。在国内就业的严峻形势下,海归的“光环”早已不再,国内生源的素质也不断提升,想要在国内平等竞争就业机会,留学生在留学前期就要做好长远规划,而且留学生在国外受教育期间,也要重视实践活动,包括参与一些企业实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搭建人脉、积累经验,这些经历都会对以后的就业有所帮助。其次,留学教育的费用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自费范畴,想要得到一个良好的投资回报率,留学生要更重视就业的筹划。
应完善创新性教育
尽管学费高昂、手续复杂,但很多人接受留学教育的渴求依旧有增无减。“根据国民愈发强烈的留学教育需求,国内教育也应当随之完善。”乔木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针对教育本身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并不差,尤其是基础教育、训练式教育环节与国外高校差别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也一直在升级,包括教育服务意识、师资水平、生源改善等方面都在不断提高。现如今,我国教育相对于国外高等教育来说,主要需要完善的便是创新式教育。教育创新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杜绝管理死板、限制过多,政策、要求的相对宽松有助于创造一个学术自由的氛围,从而促进创新式教育的完善。同时,教育创新要常态化,不能盲目跟风。
同时,为让低龄青少年能够愿意留在国内上学,今年两会上中国民主促进会曾提出,在高端教育需求方面,应该促进高中和大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办好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品质的中国教育,创新和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努力把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国内。此外,要建立覆盖全社会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系统,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健全教育服务业质量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投融资便捷性,鼓励金融服务与教育消费升级融合创新,大力推广PPP模式;坚持放管结合,简化教育行业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联合惩治机制。
针对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良好融合,为满足更多学生的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中也曾对我国高校教育有所建议:其一便是放宽限制,加强合作办学。应鼓励高校建立更多国际化交流交换项目,并应适时放开国外大学在华设立分校的有关限制,留住部分优秀生源。同时,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高校与我国顶尖中学合作的经验,加大知名高校与国外优秀高中的合作,提前培育优秀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其次是鼓励高校积极探索“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招收优秀生源。北京语言大学就曾在东京设立北语东京学院,学生完成学业后可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联合创建全球创新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机构。清华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在高校“走出去”方面,都为国内高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见习记者 吕 途)
链 接 〉〉〉
不熟悉国内需求影响海归就业
7月31日,《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新生代海归就业呈现多元化态势,情感与文化因素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海归就业更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
报告指出,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原因。
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是“经济发展快”,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
报告显示,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此次受访者中,有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
根据调查数据,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聘用海归,仅有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
报告显示,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其中,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而相比之下,更倾向于招聘海归的单位,如民营企业、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则会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