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第二大保税区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全部取消行政事业编制,全员竞聘,并实行绩效薪酬,彻底去机关化、去行政化。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这场改革的初衷之一正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要国家战略。为此,天津港保税区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招商队伍。他们决心以“野战军”的姿态,将保税区打造成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汇集地。
4位副主任履新,一半来自北京
今年上半年,天津港保税区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了4名管委会副主任,年薪50万起。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两人来自北京——朱玉兵此前任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尹晓峰曾是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民品部副主任。他们的到任,正是该保税区通过改革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围网立区,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保税区;2002年,开发建设空港经济区,实现了海空联动;2017年,临港经济区并入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掀开了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它的规划土地面积达287.4平方公里,并拥有70公里港口岸线。
2015年,天津港保税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距离北京仅100余公里,在打造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汇集地方面,天津港保税区当仁不让。
比如在去年10月,嘉里丰厨投资平台项目、北汽鹏龙开利平行进口车整备中心项目等9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集中签约落户天津港保税区。其中,为利用自贸区功能,拓展公司海外业务,中铁十二局国际工程公司决定将其运营总部迁入保税区。
再比如今年1-8月,天津港保税区继续引进联想云服务平台、首创置业基金、朴新教育等京津冀重点项目295个,达成协议投资额837亿元……要知道,他们年初所定目标为力争全年引入北京项目400个以上,协议投资额超过350亿元,两厢对比可知成果丰硕。
80后招商局长表态要当“野战军”
面对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天津港保税区非但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反而更加坚决地推行起向经济管理职能重点倾斜的法定机构改革——设立法定机构、减负放权赋能、实行全员竞聘、实行绩效薪酬,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
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此次改革到底带来了哪些益处?以至关重要的招商为例,天津港保税区共组建了29个内设机构,其中11个都与招商挂钩,科室设置也向招商等一线部门倾斜;人员方面,招商引资岗与服务企业岗占到8成以上,综合管理类仅不到2成。
更重要的是,全员取消行政事业编制后,工作人员不再受身份束缚,辅之以绩效薪酬改革、绩效向一线招商岗位倾斜,使得各部门和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有工作指标,完成的好与坏,直接关系个人薪酬,激励一线人员出成果、出业绩,也让平庸者更有压力。
新机制必然带来新活力,这从新任招商局局长孙亮身上即可见一斑。这名80后此前任招商局副局长,在竞聘时被问到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找到定位时,独到的见解令人眼前一亮。
他认为,招商要突破以往思路,向深圳学习,把人才机遇放进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北京是国家队,但产业化的基地特别是围绕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天津港保税区有空间,更应该抢抓机遇,把产业落地。“我们要拓宽思路,主动拥抱新经济,只有变成‘野战军’主动扑上去,才有可能把产业做起来。”
打造服务首都最便利的海上门户
除了正在进行的法定机构改革,全力推动发展临港的“向东向海”计划,也是天津港保税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保税区三个片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拥有优质的口岸资源、自然生态岸线资源和土地资源,集产业优势、政策优势于一体,发展潜力巨大。
今年,保税区把“主战场”摆在临港,最大限度“向东向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口岸贸易、通航产业、旅游产业等,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方面,保税区正积极推进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将临港口岸打造成服务首都、服务雄安新区最便利的海上门户。
此外,落户临港区域的中海油华北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负责建设2019年国家互联互通重点工程——“蒙西管道一期工程”。该项目建成后,液化天然气和渤海海气将输送至京津冀地区,有效保障清洁能源供应,缓解大气污染。
通过法定机构改革,临港区域的力量也得到有效增强——派驻部门由原有14个增加到18个,其中,新增整建制部门2个;工作人员从116人增加到187人。上述生力军的到来,将把改革释放的活力倾注于临港,从而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