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闻媒体记者开展“走进果洛、话民族团结”班玛新闻采访
为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现果洛州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举措,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州委宣传部联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组织国家级和省内外17家媒体记者走进果洛州,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果洛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全国媒体果洛行活动,向全国展现果洛建政65周年取得的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13日,17家新闻媒体单位记者入驻班玛进行采访,在县委宣传部、县创建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红军沟、灯塔乡班前村、江日堂乡多日麻村、三色产业园,期间对班前村支部书记尕玛求同志、县民族中学马香花老师、及班玛经验及升级版进行了专题采访、并与干部群众、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等进行了面对面交流,现场了解班玛县各行各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的新作为、新成效和新亮点。
1
采访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沟:首先,媒体记者们来到了红军沟,红军沟流水潺潺,绿野如荫,红军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走进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馆壁四周的幅幅画卷:红军到达班玛时,当地群众手捧洁白的哈达隆重迎接的场面;红军向当地群众宣传革命理论的场面;英勇战斗的场面等等。据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扎西当周介绍,红军在班玛休整筹粮22天,所到之处保持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给藏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牧民群众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改称“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更名为“红军桥”。班玛县红军沟革命遗址是青海省唯一个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班玛县先后建设了红军沟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班玛红军沟纪念馆位于班玛县城南部39公里处,始建于2015年7月,总投资350万元,占地面积620平方米。馆内保存了当年红军途径班玛留下的马鞍、马鞭、马又子、刀子、勺子、铁锅等许多遗物,其中有红军遗留在班玛的党旗、陶器、弹药、衣物等,并以红军在班玛的历程为脉络,以有关考证和研究成果为依据,紧扣历史背景,形成了主题突出、导向鮮明、内涵丰富的展馆特色,生动再现了红军严明纪律、钢铁意志、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怀。
2
采访历史文化名村—灯塔乡班前村:当记者们来到灯塔乡班前村,四周青山围绕,林荫密布,惹得记者们拿起手中的相机进行不停地拍摄,村支部书记尕玛求带领记者来到牧户家,向媒体记者介绍了班前村的历史文化及近年来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取得的变化,尕玛求说:“40年前的班前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家家户户被贫困折磨得抬不起头。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班前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谋生存,勤劳致富谋发展,在贫瘠的玛柯河畔创造了可喜的成绩,经济发展从“农耕牧养”到“务工经商”,群众收入稳步增长。民族教育从“就学无门”到“书声琅琅”,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医疗卫生从“缺医少药”到“就医报销”,惠民措施日益完善。社会治安从“群防群治”到“依法治理”,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民族团结从“互帮互助”到“共同进步”,和谐局面持续巩固。生产生活从“畜力时代”到“新兴科技”,幸福指数明显提升。”2014年3月班前村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全国“2018中国最美村镇”名单。
3
采访灯塔乡班前村支部书记—尕玛求:现任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的尕玛求,是一个憨厚朴实的藏族汉子,自199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带领着群众将一个昔日的特困村变成了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2014年,班前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去年,入选“2018年中国最美乡镇”。他曾先后被评为全州基层整建“三级联创”活动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先进个人,果洛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全州扶贫开发致富带头人;被评为全省农村牧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个人、青海省民族团结模范个人、青海省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4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成为青海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党代会代表。
4
采访“班玛经验”及升级版:在会议室,县委副书记忠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局长拉钦才让接受各大媒体采访,详细介绍了“班玛经验”的形成及升级版的探索打造。忠杰说:“近年来,班玛县委、县政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一次次的精心谋划下,班玛县始终高举法律大旗,以建设“法治班玛、稳定班玛、和谐班玛”为目标,坚持显性用兵与隐形用兵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主动适应形势任务新变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不断创新思路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全县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实现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坚持打击、防范、宣传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始终全面落实打防管控,使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得到了逐步夯实。受益于“班玛经验”,班玛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集中整治后的班玛,社会秩序井然,干部作风扎实,群众增收积极,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干的良好氛围,这只是“班玛经验”的缩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一步步的系统推进中,写满民生冷暖的班玛跨越发展“成绩单”摆在了眼前。从推广巩固“班玛经验”到着力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班玛经验”正在为“幸福指数”注入更多幸福内涵。
5
采访民族中学—马香花教师:在民族中学,马香花教师面对媒体记者深情讲述了自己的教学生涯,1993年9月至今参加工作以来,深知作为一名回族教师要想为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放下教师的身份努力向学生家长求教。深入牧民家庭与她们同吃住,了解她们的生活习俗,摒弃别人嘲笑的言语、眼光,最终用半年的时间就能顺畅的和藏族同胞交流。在基层工作的数年中,牧民同志亲切的称“藏族里的回民姑娘”。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班级。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从事教师工作已经25年多了。二十五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真情和爱心浇灌着一棵棵幼苗茁壮地成长。
6
采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在多日麻村,村支部书记向媒体记者介绍了多日麻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多日麻村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利用村活动场所和群众居住外墙绘制墙体宣传画,重点宣传民族团结、民族民俗、文明乡村、养老爱老、勤劳致富等内容,加强民族团结宣传,共建“美好家园”。对于媒体记者对多日麻村格萨尔民间艺术团的提问,江日堂乡政府乡长巴桑说:“班玛县江日堂乡民间格萨尔术团由吉德老师于1979年成立,1980年正式本地各乡镇进行演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拥有编导演职人员五十余人,剧团所有人员都来自于当地的农牧民和学生,是一个纯民间业余艺术团体,也是青海地区实力较为雄厚的业余剧团之一,自剧团成立以来,每年三节期间(元旦、藏历新年,春节)集中进行免费演出,年平均演出场次十余次,观众观看30余万人(次)、剧团自成立以来,演出场次达400余场,演出其中的三十余场演出受到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表彰,其宗旨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广大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得到深入推进。”
7
采访三色产业园:随后,全国媒体记者参观视察了产业园区,现场感受近年来班玛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参观时,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扎西向媒体记者们详细介绍了“三色”产业园建设和发展情况,以及近年来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围绕“三色”班玛发展规划,锐意进取、创新实干,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金色文化扶贫产业园。主要以藏民俗文化元素为基础,汇集唐卡绘制、黑陶、木雕和银器加工为主,以转移就业培训为辅,充分体现藏民俗文化元素的民间艺术手工艺的扶贫产业园区。绿色农林扶贫产业园。主要以班玛藏雪茶产业为龙头,集种植、加工、包装和销售为一体,辐射带动当地林下经济,引领贫困劳动力增收。红色旅游扶贫产业园。以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为依托,借助班玛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着力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引导贫困户发展旅游业及旅游产品,拓宽增收渠道,从而使其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如今,班玛县脱贫攻坚工作借助“三色”产业园这“三驾马车”,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辐射带动全县6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三园”的建设运行,盘活了全县特色资源,拉动了林下经济,提供了扶贫培训平台,培育了多家扶贫企业,解决了近百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培训了诸多黑陶制作、唐卡刺绣、银器制作等手工艺产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