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第二幼儿园,从17公里远的朱家场镇柴冲村移民到康华移民新区的张诗涵(前排左一)正在学校上课。胡攀学摄(影像中国)
4月10日,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工业园区一家服装工厂,从20余公里远的平头镇莲塘村移民到附近团山移民安置小区居住的张冬英正在制作校服。龙元彬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截至今年2月10日,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已累计搬迁入住132万人,扶贫工作重心正逐步从“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一开始完全住不惯,隔三差五就想回老家。”聊起刚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的感受,性格爽朗的李民兴直言。
去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李民兴一家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百兴镇坐窝底村搬迁到了安置小区鸽子花风情小镇。对新的生活环境,李民兴“又爱又怕”,爱是因为看病、上学确实方便;怕的是因为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步入新生活摸不着头绪:电视机信号怎么调,马桶怎么用,菜到哪里买……
普通人眼里的生活琐事,在搬迁群众那里却可能成为决定“我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心,鸽子花风情小镇工作人员想了不少办法:挨家挨户上门询问生活“痛点”;手把手教老人用电视机、马桶;逢年过节组织文化演出把大家凝聚起来……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帮着搬迁群众由“农民”顺利向“市民”转变。
让李民兴再形容一下现在的生活,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日子安逸得很,就在这里安心养老。”
在贵州,和李民兴有同样经历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不在少数。截至今年2月10日,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已累计搬迁入住132万人,剩下56万人今年上半年将全部搬迁入住。在全国千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贵州占比最大。在“搬”的任务即将收官这个关键节点上,贵州作出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重大部署,决定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逐步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为此,瞄准群众“搬迁痛点”,贵州省委和省政府打出了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的“组合拳”,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
贴心设计,加速搬迁农民融入城镇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白龙小区安置点,你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少搬迁户肩扛锄头出门,喜气洋洋提着新鲜的蔬菜回家。难道这些搬迁户还在干农活?
彭春元告诉了我们答案。年逾五十的彭春元来自播州区铁厂镇三星村,家里4口人,是白龙小区易地扶贫搬迁第二批入住对象。
指着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菜,彭春元说,这都是自己种的,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拿去卖,又多得一份收入。政府分给他家0.38亩“菜园子”,平时在小区当保安,下班了可以去干活,种菜上班两不误。
政府为什么要分地给搬迁群众?播州区副区长兼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夏丽告诉记者,不少群众虽然住进了新屋,实现了就业,但“进城买棵葱嫌贵”,种地务农的习惯依然难舍。
如何让搬迁户住得惯、能融入?播州区委和区政府明确,在务必解决户均1人以上就业的前提下,积极为搬迁对象中60岁以上无业可就的群众解决生活单调和“离开了土地就不习惯”的忧虑。
易地扶贫搬迁“菜园子”工程应运而生,播州区为安置点入住对象按户均0.3亩至0.5亩标准配备了蔬菜种植用地。截至目前,白龙小区给289户搬迁对象分配了“菜园子”,共计用地98.828亩。用地由政府免费提供三年使用权,三年后由搬迁对象自行选择,愿意继续种可自行租赁,不愿种将由政府统一安排使用。
“菜园子一方面为大家节约了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让搬迁户故土难离、乡愁难解的情绪得到释放。”王夏丽说。
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贵州通过打造“六个一”服务工程等行动,从综合服务到平价购物,事无巨细,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卸下“包袱”,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分类帮扶,开启“家门口就业”新模式
在兴义市洒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兴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放在工作人员桌上的兴义人力资源市场用工单位空岗信息表每个月都会更新一次,搬迁户们可以随时到这里拿取,根据自身情况联系相关岗位。
在贵州省文才箱包制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有序忙碌着。原来居住在晴隆县的徐学彬,去年6月带着两个小孩搬进了洒金南兴社区。除了能让小孩接受到良好教育,在徐学彬看来,最让他高兴的是铁艺厂、箱包厂、电子厂等工厂就在马路对面的手工产业园区,让他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在这里打工一个月大概有3000块钱,生活有了保证,过好日子更有信心。”
近年来,兴义市以洒金手工产业园为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成本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确保他们真正融入城镇新生活。
兴义市绣娘专业合作社法人李美珍2017年6月从普安县罐子窑镇红岩村搬迁到洒金居住区,曾开过缝纫店、外出打过工的她,一直有个创业梦。
刚搬进安置点,李美珍就想:“安置区这么多少数民族妇女,若能在这里搞一个服饰加工基地,带着搬迁妇女们干,又能顾家又能赚钱,岂不一举两得?”
得知李美珍创业的想法,政府给她提供了一个300余平方米的门面作为生产车间,免3年房租。李美珍夫妇用特惠贷资金和从亲戚朋友处借的钱共10余万元,投资买了25台电动缝纫机和相关设备。去年4月,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带动40余名贫困妇女就业。
兴义市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将搬迁户分为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外出务工型、兜底保障型等,精准帮助搬迁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人施策,分类帮扶,搭建各类就业平台,才能真正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洒金新市民社区工委书记刘文梅说。
精准管理,提升社区生活幸福感
“上马石小区安装‘地网工程’监控探头207个,车辆自动识别卡4个,建设完成‘雪亮工程’监控点位231个,全面覆盖小区28个路口。”在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综治信息调度中心正忙着查看监控的工作人员,对社区情况了如指掌。
“小区监控、门禁等系统应有尽有,和以前在村子里居住相比,现在是放心又安心。”从凯里市龙场镇老山村搬迁而来的居民张祥对小区环境十分满意。
为让搬迁户住得安心、放心,凯里市依托大数据手段,打造平安祥和的智慧社区,将小区、单元楼的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监控、智能道闸、智能门禁、电子围栏等科技设备接入公安大数据平台,筑起一道看得见、摸得着、24小时守护搬迁群众安全的防范网。
“办点啥事也方便快捷,能找得到人,事情也很快就有着落。”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张祥竖起了大拇指。满意的背后,是社区优化网格服务的不懈努力。凯里市将易地搬迁移民安置楼划分为若干个党建网格,建立社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用心用情温暖着社区居民的心。
社区治理是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贵州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贵州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贵州正举全省之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