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黄埔新港港区全通秀丽码头迎来了一批迟迟归家的“故人”——清中期“泰兴号”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万件德化青花瓷。这批古瓷器自1822年从厦门港起航,漂泊了196年,终于回归华夏。这一象征中国海丝文化的国宝顺利运抵黄埔港,并于12月13日举行了珍宝回归开启仪式。
大量珍贵瓷器沉寂海底
“泰兴号”商船长约60米,宽约10米,重1000多吨,1822年(道光二年)1月从厦门港出发,目的地为古称爪哇的印尼。由于海上大风偏离航线,“泰兴号”于1822年2月7日不幸触礁沉没,1800余人遇难,主要是中国乘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难之一。
据记载,“泰兴号”上一共有超过100个小隔间,用于给船上的富商储存货物,包括由居住在南洋的中国、日本、英国、瑞典和法国富商订购的大量瓷器。而在瓷器内和瓷器间的多余空间,也填满了各种茶叶。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福建德化生产的专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居多。典型的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兴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菊花纹青花盘,寿字纹印青花碗,圈点纹青花小碗等,从纹饰上看极富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比比皆是。
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把“泰兴号”打捞出水,获取了20多万件中国清代瓷器,并散落在海外收藏家手中。经过多次国际交易,中国企业家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买断12万件“泰兴号”清代德化青花瓷。
珍宝归来将计划进行巡展和捐赠
随着集装箱门缓缓拉开,“泰兴号”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万件古瓷器整整齐齐地显露在阳光下。“从洽谈收购到启运回国共历时两年多,为了这一天,我们已经努力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新港海关的贴心服务和快速反应,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北京泮庐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负责这批古物进口的执行董事郑玮轻轻舒了口气说。
这12万件国宝瓷器,尽管只是“泰兴号”沉船打捞上来的20万件珍宝中的一部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其价值还反映在中国航海史、海外贸易史、造船史等方方面面。这批古瓷器的回家让人重新认识发生在196年前的“泰兴号”沉船事件,它直接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强国、造船强国,而南海航线是中国人最早开辟的海上贸易自由航道。郑长来表示,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作为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自古就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心愿。“泰兴号”沉船事故是当时最大的海难之一,研究“泰兴号”事件对研究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批古瓷器从英国启航,经过近1个月的海上运输到达全通秀丽码头。一次12万件的规模,也是近年来少有的单次大规模古物进口。为了确保这批瓷器安全、快速完成通关,黄埔海关下属的新港海关提前做足了功课,一方面积极接洽地方文物管理部门了解国家最新的管理要求和古物、文物的保护办法,明确监管注意事项;同时主动联系进口人了解通关需求,介绍海关通关便利措施,指定专人逐个环节指导进口人快速办结通关手续。新港海关还选派了经验最丰富的业务专家来实施这次查验工作,并提前组织查验关员学习掌握文物的保护办法。据悉,该批古瓷器目前已完成口岸通关回国,并将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巡展和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