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硬作风打赢脱贫攻坚战
江西省铅山县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查阅账目等方式广泛收集问题线索,图为铅山县纪检监察干部向群众发放监督执纪投诉卡。江慧 摄
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意见》指出,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从脱贫攻坚工作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即日起,本版刊发“聚焦脱贫攻坚”系列报道,深度解析各地各部门在这场攻坚战中的“实招”“高招”和思索思考,敬请关注。——编者
“丹寨县排调镇扶贫站在审核方胜村2015年上报的脱贫户工作中,对贫困户退出审核把关不严,对已达到脱贫条件的刘某户,没有及时清退,造成不良影响。排调镇科技副镇长聂勇作为分管领导,未认真履行职责,2018年4月,聂勇被诫勉谈话。”
……
近期,贵州等地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典型案例持续进行了集中公开曝光。
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扶贫领域出现的“花式”扶贫、“挂名式”帮扶、“掩耳盗铃式”审核把关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工作作风不实所致,这已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必须用严的要求、实的举措,较真碰硬,标本兼治,用好的作风促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有效落实。
扶贫“走形不走心”体现在哪
“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扶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从实际查处情况来看,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主要集中在:弄虚作假、篡改名单,搞虚假“脱贫”、监管不力,失职失责、身在曹营心在汉等,具体表现为——
工作粗放、识别不准。在扶贫工作中作风不细、不实,工作粗糙,对贫困户家庭情况摸得不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典型的案例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板照村党支部书记伍廷意,在扶贫对象拟脱贫验收和动态信息采集工作中,未组织人员对贫困户进行实地拟脱贫验收及采集相关信息,而是直接估算填写《贫困户信息对照采集表》《六枝特区贫困户验收表》,并用同一张贫困户饮水安全图片作为多户贫困户验收资料。2018年2月,伍廷意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形式主义、帮扶不力。少数帮扶干部“驻村不住村”“联户不入户”“帮扶不会扶”,对村情户情和建档立卡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对扶贫政策掌握不够、理解不透、执行不力,限于“走访式”“救济式”“慰问式”帮扶,帮扶效果不明显。河北阜城县移动公司驻阜城镇酒村扶贫工作队履职不力,扶贫措施不实,不按规定驻村。对此,扶贫工作队队长、县移动公司网络部经理宋永连,该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尹炳晟,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队员也分别受到记过处分。
审核不严、挥霍浪费。一些基层干部在开展精准扶贫脱贫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帮扶项目审核把关不严,造成扶贫资源浪费。如江西省南昌县农业局副主任科员胡某在验收扶贫项目过程中,在未到实地查看道路硬化工程量的情况下,在扶贫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导致南新乡东邺村党支部书记李红桃等人(另案处理)套取私分扶贫资金,给国家造成损失。2017年8月,胡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
作风漂浮、不严不实。个别乡镇、扶贫部门监督指导不力,检查流于形式,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有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不到位,只部署不检查,只审批不监管,资金拨付不及时,项目进度严重滞后。如河北曲阳县扶贫办原主任冉国立、原主任科员冉保卫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部分扶贫项目审核、立项、验收把关不严,扶贫资金监管不到位,致使扶贫资金未按规定使用或被套取。另外,两人还存在其他违纪问题。冉国立、冉保卫分别受到留党察看一年、撤职处分。
履职不力、当“老好人”。个别基层干部不能秉公办事,在审核上报扶贫项目时,对群众提出的申请不认真把关,明知不符合条件,仍然进行申报。2016年,江西省吉水县丁江镇上坑村原党支部书记胡殿景、原村委会主任胡殿军在组织低保评定时,违规指定为不符合条件的亲属等人获评低保。2017年11月,胡殿景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胡殿军受到开除党籍处分,被依法罢免村委会主任职务。
此外,扶贫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弄虚作假,“闭门画押”搞数字脱贫的现象,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
扶贫过程有职不履、有责不担为哪般
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区、部门和部分干部存在政策不落地、帮扶走过场、脱贫不精准等作风问题,究竟是为哪般?
最根本的一点,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缺乏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没有把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思考问题没有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
如,有的扶贫干部存在畏难情绪,遇到问题绕道走,推诿扯皮,攻坚克难韧劲不足,类似于“扶贫工作也就是挂个名”“能力有限,没法给予帮助”“形式走到位就成”等谬论,就是典型的“怕”,由此也就衍生了对待扶贫工作蜻蜓点水的做派。
也因为扶贫不是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脱贫攻坚中患有“急躁症”,为了早点和扶贫脱钩,搞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或为了“制造政绩”、树立个人形象,劳民伤财地搞“政绩工程”,这些实际上都是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作祟。结果是,贫困群众还没有真正脱贫,贫困的“帽子”已被摘除;扶贫的政策已停止,群众生活依然困难。
其次是主体责任虚化。表现为,一些基层党组织主要责任人责任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没有把脱贫攻坚战摆在全局的高度去落实。个别党委责任传导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分解责任,传递压力,造成“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导致扶贫工作推进不力,效果不明显。
上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板照村党支部书记伍廷意精准扶贫弄虚作假问题,就是因为主体责任虚化,对上级部署的扶贫对象拟脱贫验收和动态信息采集工作,既未传达相关会议精神,也未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实地核实,而是弄虚作假应对检查验收。
监管制约不力也是导致扶贫工作作风不实的重要因素。一些扶贫领域的职能部门没有履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监管责任,没有制定落实扶贫政策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没有加强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物资的监督和检查,没有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漏洞、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监管流程,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缺失,扶贫资金、物资发放过程未全面公开。
与此同时,扶贫领域的各种“复杂”的检查评比机制,也是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的“助推器”。针对这一现象,《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评估工作,充分体现省负总责原则,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
扶贫作风不实病如何治
《意见》指出,要坚持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队伍相统一。把脱贫攻坚战场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强化基层帮扶力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高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培养了解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干部队伍。
精准扶贫既然是一场攻坚战,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指战员”,就来不得半点“虚”的。狠刹扶贫中的歪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治愈的,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扶贫干部首先要有为民情怀。如果每一个扶贫干部都心怀百姓,真心为民,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脱贫攻坚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在赣州市兴国县,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传唱80多年,描绘了干群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当前,该市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继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持之以恒改造干部思想,强化为民意识,引导党员干部时时想着群众,处处帮着群众,自觉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拉近群众距离。
其次,要严肃问责,压实扶贫责任。“压实扶贫责任是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重要基础,只有责任落实,扶贫工作才能有力推进。”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认为,一方面,必须加大对扶贫领域各类问题的问责力度,以问责压实责任、明确责任;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日常监督,督促和夯实责任落实,检查责任履行成效,及时发现和纠正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
为压实责任,四川在全国率先印发《关于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试行)》,每到年底,四川省纪委都会梳理分析各地工作情况,集中约谈一批扶贫领域问题反映突出的县(市、区)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将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一线。
此外,扶贫工作“脱实向虚”,必须要健全考核监督评估机制。《意见》指出,要改进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方式,缩小范围,简化程序,精简内容,重点评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提高考核评估质量和水平。改进省市两级对县及县以下扶贫工作考核,原则上每年对县的考核不超过2次,加强对县委书记的工作考核,注重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作风建设应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避免‘走过场’。要注重工作实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让基层干部把经历放办实事上。”这是受访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本报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彭灵燕 付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