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今天东哥也要带大家认识一位状元,他是一名“医生”,只是不是给人看病,而是给数控机床看病。他有多厉害?听声音就能知道机器有没有“病”,看一看,就知道机器“病”在哪儿,而“治病”也有自己独到的“药方”。
一台价值数百万元的进口数控机床出了问题怎么办?维修人员从国外过来太慢,企业生产耽误不起怎么办?别急,刘云清有办法。
刘云清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设备名医”,专修各种数控设备的“疑难杂症”,自主设计的数控珩磨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刚进厂时,他还只是一名机修钳工,如今,他已是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中车戚墅堰所首席技能专家,带队研发了200余套设备的“技改大王”。
行行出状元,今天东哥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位数控机床达人。
中专毕业的机修钳工修好进口设备
1996年,刘云清中专毕业,进入戚墅堰机车所,干机修钳工的活儿。
机修钳工是干嘛的?用螺丝刀、扳手修机器的?错了,那是以前,现在的机床都是数控机床,一旦坏了,只用螺丝刀扳手可修不好。“你不懂数控机床里的代码、运行原理可不行。”刘云清说。
修机器还要懂代码,这技术活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所以说刘云清不是一般人。东哥说个故事给大家听。
“小刘,你赶快到机加工车间来一趟,出大事了!”2010年9月的一天,睡梦中的刘云清被一通紧急电话叫到了车间现场,十几个维修人员围着一台日本进口卧式加工中心一筹莫展。
“正在生产,设备就出现故障,无法开机。没有报警提示,厂家也不知道原因。”中车戚墅堰所汽车零部件公司副总经理汪向众焦急地说道,“如果不按时出样品,我们就会丢了这笔单子,每年2000万美元呢,而且公司在国际市场也会抬不起头。”
这时候,距离交货时间已经不足15个小时。刘云清一步步地排查,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发现是线路板故障。厂家给了解决方案——更换配件,最快一个月完成。
5块线路板,涉及300余条线路,3万多个元器件,而厂家为了保护技术,还对线路进行了密封。如果自己修,一根线接错了,就可能导致整个电气系统报废,这可是380万元的进口设备;可不修,公司又会丢单子。
时间不等人,刘云清决定放手一搏,“改造线路板,用跳线的方法,屏蔽故障。”
用了两个半小时,刘云清终于改造完线路板。
开机,一切正常。
治好了这起“病例”,刘云清有了新名头——“设备名医”,这一叫,不仅在厂里出了名,外面的人也慕名求医。
刘云清在车间指导工人操作 杨登峰摄
2013年,常州一家德资企业的进口科堡龙门刨床“病”了,生产了50多年的老机器,就连厂家都说没法修,让他们买新设备,可买一台要800多万元,公司又觉得太贵。这家企业的设备经理亲自上门,找刘云清出手。
一台比自己还老的机器怎么修,刘云清也没有把握,不过,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番“望闻问切”,回去又查了大量资料,刘云清开出了“药方”——定制改造。
耗时3个月的改造,这台老设备不仅“起死回生”,在操作方式上,也从人工操控改成了智能控制。
听声音就知道哪台机器“病”了
刘云清在车间带徒传艺 杨登峰摄
都说行行出状元,但状元的练成可没少下功夫。
刘云清就在单位职工宿舍住了21年,当然,不是说住单位宿舍就能练成“状元”,而是他的生活都围着工作转——不是在车间修设备,就是在学技术、强本领的路上,才能成为状元。
从1998年开始,厂里的进口设备越来越多,原来的机械设备渐渐下岗。引进设备是好事,可对维修工来说,却是个大麻烦,“进口设备我们不会修,只有让厂家派人修。这些厂家也‘坏’,知道我们停不起工,让他们加急,还要收加急费,有时候,修一下,十几万都打不住。”
刘云清动起了脑筋,自己会了,就不会受制于人。每当厂商安装设备时,刘云清都给他们搭把手,他们修机器时,刘云清就给他们“打下手”。看多了,学多了,刘云清也渐渐摸透了设备的“脾性”,修数控设备也没有那么难嘛!
2000年,厂里一台台湾产的大型数控机床“趴窝”了,走厂家维修流程,至少3个月,可耽误了交货,又要被罚数百万元的违约金。
关键时候,刘云清出马了——“自己修”。“没配件怎么修?”工人们都疑惑了。“自己造配件。”刘云清开出了“土洋结合”的“药方”——把坏的金属门换成木门。数控机床换木门,方法确实土,可简单易行,精确度上有保证。两天后,刘云清亲自测量、制作的木门就装上数控机床,设备正常生产。
从这一年开始,在修设备上,刘云清感觉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设备“病”了,“治病药方”也不只有一张。开的“药方”多了,如今的刘云清走在车间里,只要听声音,就知道哪台机器“病了”,去看一看,就知道“病因”。
不让关键技术“卡脖子”
维修手到擒来,但有些进口设备却始终让刘云清如鲠在喉。都说进口设备又好又全,可这些花大价钱买的设备,安装后就是要挪个窝,都要厂家派人帮忙,更不要说让厂家定制产品了。数控珩磨机就是这样一台让人尴尬的机器,零件高精密度的加工离不开它,但供货厂家一度都把握在外国人手里。
“关键技术不能都掌握在老外手里”,刘云清的倔脾气上来了,2013年,他一头扎进了新型数控珩磨机的研究中。
找资料、测数据,改造闲置废弃设备……仅为测试掌握珩磨的相关工艺,他就尝试了100多种不同配比的刀具和磨削介质。
周末在家,他也满脑子都是珩磨机,妻子黄燕君说,有时候叫他吃饭也不答应,非得站到他身边推推他,他才回过神来。
试验了上千次,刘云清带队研发的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诞生了,论性能,远超国外同类设备,比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在公司应用了10多套,仅采购成本就省了1500万元。
刘云清在调试新研制的数控珩磨机 杨登峰摄
有了开头,刘云清不断推成出新,研制新型节能免维护液压系统,比老产品节能30%;主持研制断刀保护装置,省了130多万元……刘云清也从“设备名医”成为了公认的“技改大王”。
2015年,中车戚墅堰所成立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布置简单,但它却有“大本事”。3年来,累计取得专利17项,完成科技攻关项目35项,自主研发设备200余套,节约采购经费4200万元,累计创造价值1.5亿元……
如今,结合工作室的成果,中车戚墅堰所上马了7条机器人自动化产线,每条生产线能省4人。不过,刘云清还有更大梦想,“希望能为‘中国智造’做更多贡献。”
刘云清在机器人智能模拟线做培训 杨登峰摄
在中车戚墅堰所董事长王洪年眼里,刘云清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代表,他的工作不是重复性劳动,他执着付出,但更有开拓创新,“我们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一路走过来,正在向自主创新迈进,而刘云清正是这种转型所需要的产业工人,更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工匠”。而在中车戚墅堰所,不仅有“技改大王”刘云清,还有“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陈士华,“数控高人”张学斌等众多工匠,他们在基层岗位,默默付出,让中国高铁跑地又快又稳,让“中国智造”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