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四川南充一位即将高考的女生写给保洁员的一封信热传,许多教师家长为其点赞。信中说:“还有几天,我们就要离开学校了,同学们压抑很久的情绪通过撕书来宣泄,这样的方式确实给你们带来了许多麻烦,还请你多一份谅解和包容。我也真诚地代表同学向你和其他叔叔阿姨说一声:对不起,谢谢你们!”
能不能在疯狂的“撕书”之外,让学生们平日里多一些压力纾解的渠道,或者在关键节点多一些情绪转移的仪式等,也是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认真反思的问题。
进入6月,每年都会看到很多高考生“撕书”宣泄的新闻。2014年,陕西省长武县中学部分高三学生,在“撕书狂欢”遭劝阻后,竟然集体围殴一名50多岁的老教师;2015年,武汉一所实验高中7名高三学生因从楼上扔下撕碎的纸张,“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而被勒令退学。
事实上,尽管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专门下发禁令,严禁“撕书”,但完全禁绝并不可能。这是因为,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压力疏导途径的背景下,仅仅从行为上限制即将离校的学生“撕书”,并非治本之策。经年累月的应试训练,让学生们感觉苦闷压抑,临别之际,搞出一点动静,不难理解。
不过,“撕书”归“撕书”,而像南充这名女生提前写信致歉的举动,还是让人称赞。在以前关于“撕书”的诸多讨论中,我们往往更强调学生有宣泄的权利,他们的三年高中生涯太辛苦、太不容易,好不容易有一个释放学业压力与青春荷尔蒙的出口,不妨让他们尽情地撕扯、吼叫,等等。这些说法并没有错,但似乎也该考虑一下保洁员的感受,孩子们不容易,保洁员就容易吗?面对着“世界末日”般沸沸扬扬的纸屑,保洁员的辛苦谁来理解?
理解本来就应该是双向的。现在,有高中生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并付诸行动,通过书信这种传统的方式,寻求和解、理解、谅解,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读书、识字,所为何事?除了家国情怀、理想抱负之外,也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塑造上。不是说孩子们要参加高考,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大事,其他可一概不论,恰恰相反,教育的渗透、濡染、感化,理应体现在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修养与作为上。评判学生的标准不只是分数、升学率等,还有人格。
当然,能不能在疯狂的“撕书”之外,让学生们平日里多一些压力纾解的渠道,或者在关键节点多一些情绪转移的仪式等,也是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认真反思的问题。世界很大,不只是几本书、几摞卷子;世界很精彩,即便“心即是宇宙”,也需要身体的历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使命与终极目标
。
原标题:高三女生给保洁写“撕书致歉信”:需宣泄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