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家住香港,平生好旅游和股票投资。投资师承巴菲特,属长线稳健一派,经常讥讽周围短线炒作的股友,说他们是投机,不是投资,还不如改行赌麻将得了。
三月底老张和家人去东南亚旅游。他的两个儿子一路上用他的安卓手机暴玩游戏。酒店餐馆都有提供Wi-Fi,所以他没有特别留意。回到香港后收到网络供应商的短信,,差点没昏过去:这个月的账单一万一千港币!他忘了关闭手机数据漫游功能,估计许多当地Wi-Fi不可靠,他的两个儿子很多时候是在用4G漫游数据玩游戏。
老张马上给网络供应商打电话,软硬兼施。他先是装可怜,说是他在股市上赔得一塌糊涂,实在付不起这巨额账单。不果,他又玩硬的,说要是不给减免的话他会投诉到消委会。其实老张软硬都是撒谎。他的股票投资组合在他旅游期间就涨了三万多。他也不会去消委会投诉,他没那个时间,知道投诉也不一定有结果。
和网络供应商折腾了几个回合,对方都很礼貌但态度明确坚决,让他回去仔细看合约。老张很恼怒,但也只好作罢,决定求人不如求己,从股票上把这一万多夺回来。中午和同事阿诚吃饭。阿诚无意提起中银香港(2388)值得一搏。虽然平时老张对阿城的投资见解很鄙视,饭后他很果断地以19元7毛买进一万股中银。下午三点以21元卖出,净赚一万多。除去付网络账单,还稍有剩余。下班后回家开了瓶红酒,小规模的庆贺了一下。第二天中银继续涨,第三天还涨,但是老张没觉得太后悔。其实他已经不关心中银了。
老张的故事体现行为经济学里的几个核心概念:
首先是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和风险追求(risk seeking)。
人对损失的厌恶比对盈利的喜爱要强烈得多。尽管股票投资组合涨了三万多,老张脑子里净是那张一万多的账单,苦不堪言。一旦有损失,人会想方设法夺回损失,这会导致人变得风险追求。这就是为什么熟读巴菲特的老张居然听业余选手阿城的话去短炒赚差价。
其次是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老张旅游期间投资组合涨了三万多,除去账单还有两万多,其实应该庆贺。可他不是这么算的。对他来说,网络费用和投资组合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网络费用账户的损失得专门填补。他的房贷年利率2.1%。他给两个儿子存了一笔钱给将来读书用的,利率才1%。为什么不用这笔钱去把房贷全还了?一样的原因:在他眼里,这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心理账户里的钱不可替代。这种错误很多人犯,连老张这种资深投资者都逃不了。
最后是目标(target)对决策者的影响。
老张为什么在21元时把中银卖掉,而不是20元5毛或等到22元?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赚一万多来填补网络费用账户的损失。对目标的追求有时会让人作出非理性的事情。有四位经济学家(Camerer、Babcock、Loewenstein、Thaler)曾研究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的每天工作时间,发现他们生意多时早下班,生意少时晚下班。这很怪异,想赚钱更多应该反过来才对。对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极可能的解释,就是他们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要赚多少钱的目标。生意多时目标早达到,而生意少时得加班才能达到目标。
收到账单后老张被他老婆臭骂,怪他大意没关手机数据漫游功能。老张跟她讲隔壁邻居Amy更惨,去年欧洲八国游,最后账单两万多,她老婆听了骂声明显低了下来。您别笑,这叫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行为经济学里也有研究。用平时的账单(两三百)作锚定,一万一千太离谱了。但是比起 Amy 的两万多不算什么。
最近很多股民和我说,他们炒股都是在亏损的,一不会选股,二不会把握买卖点,三不会技术分析。为了能大家提供更多的帮助,欢迎股民来加我微 信 号【macd64】学习绝不收任何费用!之前加我的股友已经学到方法了,开始赚到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本文由
原创发布于同 花 顺自媒体平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