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开门红无疑是引发最多关注的一年。
根据四大上市险企公布的今年1月寿险保费数据,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四公司保费合计负增长0.79%。尽管高于开门红初期的预期,但1月新单保费增长普遍“疲软”,保费增长乏力,不仅令业内关注“开门红”,也促使行业反思和探讨转型发展之路。
近期,人保财险前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和,保监会发改部副主任罗胜分别撰文,表达了因保险行业的特殊发展历史导致的在保险文化、保险理论方面有待完善之处,而保险文化、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对当下的保险业至关重要。
王和认为,看历史更多是着眼未来,对“开门红”的历史思考,是基于中国寿险业未来发展的思考,甚至作为寿险业经营管理者对自己初心的反思。“当我们对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理论、文化问题不解决的话,这些问题就是必然。”王和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保费增速放缓行业反思“开门红”
东北证券近期“开门红”研报分析,“主险年金+附加万能账户”的快返年金模式遭遇挑战,银保和个险差异化显现,今年1月保费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且各险企间差距拉开主要系:1。 保监人身险134号文新规下对产品形态作出较大调整且金融市场长短端利率整体上行,年金类产品对投保人的吸引力下滑超预期;2。 在“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背景下,各家险企渠道实力、代理人销售能力、客户储备差距加速放大;3。 续期业务彰显公司底蕴,期交增速决定来年续期动能。
记者统计的近年寿险公司市场份额数据显示,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及近年的市场新现象,“老七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市场份额近年逐年下降,2010年至2016年七公司市场份额之和分别为83.8%、83.2%、80.8%、79.4%、71.4%、62.8%、45.6%。随着监管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趋势至2017年戛然而止。2017年前11个月,“老七家”市场份额回升至54.1%,重拾半壁江山,这种趋势在当下环境中仍将强化。
从个险人力看,2017年整体寿险行业和上市公司均加快人力扩张规模。数据显示,寿险行业保险代理人数达806.94万人,较年初增长22.77%,拉动个人代理人业务渠道保费收入同比提升超过30%,占比50.18%,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而代理人队伍又主要集中于几家大型寿险公司,平安、太保、国寿2017年上半年及新华三季度末人力较年初增长分别为29.1%、37.8%、9.4%和3.7%,个险渠道原保险保费占比分别为8.80%、87.08%、65.72%和78.81%。
根据业内交流数据,保险元月“开门红”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整体下滑明显,平安、新华、太保、国寿分别为-10%、-20%、-30%、-40%。根据四大上市险企公布的今年1月寿险保费数据,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四公司保费合计负增长0.79%,同比分别增长-21.33%、24.44%、21.47%、9.95%。尽管较今年开局追回不少,但除新华去年的低基数外,其他险企增速仍大大低于去年同期,分别为:30.23%、55.96%、39.73%、-21.78%,全行业增长乏力显而易见。而主要依赖银保渠道、数量占比较高的中小寿险公司多数更是一筹莫展。
“开门红”的普遍乏力,也促使行业重新思索“开门红”现象,及其映射出的保险业未来。
“保险需求是自然持续存在的,不是某一段时间突然出来的,‘开门红’没有存在必要性,它更多体现的是商业利益,不是客户需求。”一位中型寿险公司分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做到MDRT(百万圆桌会议,是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的主要是理财产品,一般保障型产品是客户最后配置的,个人风险并没有随着总保费的增加而规避。”一位保险中介公司资深代理人告诉记者,“现在‘开门红’全线产品统一给奖励,之前不卖‘开门红’产品的合资公司,现在都被卷入。”
“‘开门红’期间市场资源相对有限,公司之间展开大搏杀导致公司恶性竞争。金融最重要、最核心的诉求是经营平稳,但‘开门红’恰恰颠覆了它。保险的核心更当是平稳,不应该追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于产寿险的“开门红”,王和对记者表示,“比如财险业,第四季度签短单,憋两头,提前续保,经营数据的真实性被破坏了,更可怕的是伤害了客户。”
“这个阶段资金比较丰沛,成交概率更大,‘开门红’存在有一定价值。不过,夸大所谓集中效应,把目标定在拿到全年保费的多大比重就跑偏了。”一位大型寿险公司分公司个险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年底都会面临资金慌这种问题,靠理财产品在年底的资金大战中分一杯羹越来越难,要从养老、保障来看,这两部分市场会越来越大。市场压力逼迫公司关注常态经营,回归保障不是一个口号,险企要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今年我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谈‘开门红’,它到底对不对,这次‘开门红’的波折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升华还是它走到了尽头?‘开门红’这件事对中国寿险业的发展曾经做出过‘历史贡献’,作为历史的存在有合理的成分。这次的‘开门红’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蜕变、脱壳,还是一次完善和升华?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基于自我否定的反思和再出发?”王和认为,“开门红”这件事看似不是太大,但却能引发很多思考,甚至将其放在更大、更高的层面来看。
增长承压专家呼吁补课保险文化
“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也有了一定规模,但是支撑这种发展、规模的基础到底对不对,是不是有更多值得反思的内容?”王和表示,“看历史更多是着眼未来,通过‘开门红’的历史,我们要思考中国寿险业的未来发展问题。当我们对现实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你会发现,理论、文化问题不解决的话,这些问题就是必然。”
罗胜则在谈到保险投资时提到,保险投资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复制和抄袭其他行业,应当建立与行业风险文化相匹配的投资文化、投资理论和投资技术。他指出,“保险业应当形成有保险行业特色的投资价值观和方法论,建立系统、完备和独立的保险投资理论体系和规则体系。”
近期,王和在其《保险:财富管理的高级形态》一文中指出,保险行业对自身财富管理的特殊性和优势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财富管理认知、观念和能力的提升。保险,作为更高级的财富管理形态,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识、重视和利用,我国的居民财富管理将进入“保险时代”。
王和认为,纵观全球,保险一直是居民财富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社会财富中,保险的占比相对较高,而我国的这一比例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究其原因,固然有全社会对财富管理认知、观念和能力的局限,但保险行业对自身财富管理的特殊性和优势认识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普遍追求短期高收益的大背景下,保险业更多的是‘随波逐流’,结果是‘自我迷失’,即被时代潮流裹挟着,为了满足客户追求短期利益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简单的‘回报率’角逐之中,却与保险本来的财富管理功能和作用渐行渐远。”王和表示。
王和认为,人们在财富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单向思维”的误区,即更多地关注“收入”,而忽视“支出”。殊不知,对财富“增”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愿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对财富“减”的管理,则更客观和现实。如一个人,通过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和医疗保险,是能够将可能的支出加以确定,继而实现平衡与稳定。就现代风险管理而言,通过不同风险、形态、主体和期间之间进行“融合”管理,就能够发挥肯定和确定的效果,保险则是实现这种“融合”的重要工具,养老保险就是一种典型的实践。
“中国的寿险业能从‘开门红’这件事上有一些更深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开门红’的思考而是基于中国寿险业未来发展的思考,甚至作为寿险业经营管理者对自己的出发、初心的反思。”王和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