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是中国足球不变的主题和关键词,十一长假中国足球又迎来了新政策——成立国家队训练营,长期抽调球员进行集训备战。相信这不会是中国足球最近一个时期最后一项新政,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会有副作用更大的猛药出台。至于药效如何,大家只能不看广告看疗效,走着瞧吧。而这番折腾已经引来了俱乐部投资者的大声疾呼,北京国安俱乐部董事长周金辉昨天就在朋友圈感叹,固有体制让中国足球不断重复错误。“这个体制让中国足球多年以来一直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如果还继续这样下去,多年以后的结果也已经注定了!”
国家队训练营这记猛药的药效如何还有待观察,但这记猛药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超、中甲联赛将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即使抛开U23政策的“福利”,国家队训练营抽调的何超、张修维、巴顿等人也都是各队绝对主力或主力替补,况且这份名单中还有不少U23年龄段以上的球员。联赛还没踢完,球员被长期征调离队,这无异于给中超、中甲各队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国足协之所以要搞国家队训练营,用意同样不言而喻,从抽调集训球员的年龄跨度来看,就是为了2022年世界杯预选赛做准备。世界杯和奥运会是中国足球管理者的紧箍咒,为了不让头上的金箍变紧,中国足协总是创造性地搞出新花样。
实际上世界杯是全世界各国足协的紧箍咒,没有哪个国家的足球管理机构不希望自己的国家队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但与中国足协不同的是,其他国家治疗足球紧箍咒用的是长效疗法,忍一时的病痛,找到病因对症下药,一劳永逸地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足协却希望既要能解决短期的病痛,同时还能解决病根。这样的好药到底有没有不得而知,最起码还没有任何国家的足协发明出来。没有一个可供学习的模板,又想要一个两全的解决方案,这正是中国足球不断折腾、不断推倒重来、不断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周金辉在朋友圈的大声疾呼,已经阐明了中国足球发展的路径,其实这也是所有中国足球人早已达成共识的方向——“中国足球发展的唯一道路就是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充分尊重足球发展的规律,踏踏实实做好金字塔的基础,同时让职业联赛真正市场化、职业化,这样金字塔的顶端才会更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惜的是,中国足球的管理者却还不如一名俱乐部投资人更懂足球规律!
从U23到U25,最受伤的是球迷和投资者
2017赛季中超联赛,中国足协开创性地推行了U23新政,每轮中超联赛每支球队必须派出一名U23球员。随之而来的,是中超联赛的观赏性降低。2017赛季首轮中超联赛,就有球队为了完成U23任务,比赛开始后立刻将首发的U23球员换下,这样的比赛毫无观赏性可言。
2018赛季U23新政加码,每场比赛必须首发一名U23球员,且出场U23球员人数需与出场外援人数相等。中超各队对于U23新政的态度不得而知,但从转会市场来看各队都在响应号召。为了应对新政、为了支持中国足协工作,中超各队在转会期都积极抢购U23球员或提拔自家青训小将。
新赛季大部分中超球队都选择了首发1名U23球员+3名外援的策略,另外两名U23球员作为替补出场。这样的算术题,使得各队主教练在换人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也使得联赛的观赏性进一步降低。
到了2018年10月份,联赛尚未结束,U23新政再次改变,各队U23主力将被国家队训练营长期征调。不到2年的时间里,一项政策三次变化,毫无稳定性和持续性可言。这样连续变化的政策,不仅损害了中超的观赏性,让球迷很受伤,同时也让俱乐部投资人有苦难言。当初为了支持中国足协工作,为了应对政策,花高额转会费、高年薪买来的年轻人,如今却无法为自家球队效力。
作为管理者的中国足协不仅没有南门立木,反而朝令夕改,这无疑会对俱乐部传递了很负面的潜在信息——就算你支持我,我也不会保护你的正当利益。
况且让年轻球员长期集训以备战大赛并非没有先例,为了备战北京奥运会,2007年中国国奥就曾进行了长期集训,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2004年奥运会预选赛,那支沈祥福带领的超白金一代在长期集训后,同样没能打入奥运会。1997年十强赛,国足曾经经历了长期封闭集训,结果就是兵败大连金州。
如果牺牲联赛、球迷和投资者,真的能为国字号进步带来一丝微小的贡献,那么这种牺牲还有些价值。可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样的牺牲只能带来两败俱伤。
日本足球的百年梦想我们为何学不来?
近邻日本在足球上的成功,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很有参考性。因此,中国足协不断派出考察团前往日本调研。前国脚郝海东对此曾讥讽,“人家日本人都说了,怎么又来了?该说的都说过了,我们实在没啥可说的了。”
为何日本人在足球上的成功我们学不来?一方面源自于考察方向性的错误,另一方面则在于有序管理机制的缺位。
曾有媒体报导,某年中国足协派出的考察团回国后做报告,主讲者用很大篇幅讲解了日本国字号的队务管理。诚然,细致严谨的日本人在队务管理方面有可借鉴之处,但这绝不是日本足球崛起的根本原因。就像世界杯上日本队在赛后打扫干净更衣室被大为称赞,那是踢好足球之外的加分项,并不是踢好足球的原因。皇马拿下欧冠冠军后更衣室一片狼藉,这并不妨碍他们成就欧冠三连冠的伟业。
学霸与学渣之间的差距,在于学习方法,而不在于用什么文具,甚至不在于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中国足协隔三岔五前往日本考察,学回来的却只是人家用了什么文具而已,至于人家的学习方法压根没学到。
这种考察方向性的错误,源自中国足协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态。相比起学习方法,用什么文具太好学了。总幻想着与学霸用一样的参考书就能成为学霸,这是所有学渣的通病。
2005年日本足协曾经公布了“百年梦想”计划(该计划于1996年提出,2005年首次对外公布),该计划同样制定了日本国家队拿下世界杯的目标,然而那只是该计划很小的一部分。这个计划更多篇幅在于促进足球人口、增加职业俱乐部数量、推广足球运动。
日本足协的“百年梦想”计划,由时任足协主席川渊三郎提出。如今川渊三郎已经不再担任日本足协主席,但这一计划仍在有条不紊地执行,并没有因为他的离任而中断。
这种政策的持续性是中国足球学不来的,我们不仅没有百年计划,甚至一个U23政策就在不到2年时间内3次调整。日本人为何敢拿出一个带有硬性目标的“百年梦想”,日本足协管理者就不怕完不成任务挨骂么?实际上他们也怕。
“2005年元旦,日本足协第一次正式提出《梦的宣言》时,其实心里也没有底,也曾担心或者害怕过。我们并不知道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因为一旦搞不好,日本公众肯定也会骂我们。但日本足球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即只要我们能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认真地做,而且大家都认定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即便是遇到挫折,也不要灰心丧气。事实上,我们女足已提前拿到世界冠军。”时任日本足协秘书长、现任日本足协主席田岛幸三在2011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如此说。
可见日本足协敢于提出如此宏伟的长期目标是基于两点:日本足球人公认的方向、客观务实的态度。对于中国队中国球迷总喜欢说,不管输赢只要拿出应有的态度、打出精气神就行。其实对于中国足协何尝不是如此?
所有国家的足球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方向是大家公认的,过河的态度也没问题,那就认准方向走下去。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算选择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只要不放弃也能走通。中国足协由于管理机制上的缺陷,缺少的正是“大家达成方向性共识”、“客观、务实”的态度,所以每条路都浅尝辄止,稍微遇到了阻碍就重新选择方向。
对于中国足球的这一弊病,田岛幸三早已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足球要发展,不能再像搞‘试验田’的方式去不断地尝试。要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这样才会有大的发展。造成目前两国足球差距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日本足球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而中国足球总是不断地在进行尝试,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式或方向,结果每次都不成功,中国足球就是在这种不停尝试中一次次丧失机会,并不断下滑。”
英格兰和比利时的卧薪尝胆
日本人提供了一个“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模板,但也有很多国家和中国一样,不断调整自己国家队足球的发展模式。在2018年世界杯上大获成功的英格兰和比利时,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由于每到大赛就成绩不佳,英格兰被球迷戏谑地成为“欧洲中国队”。在足球管理方面,英格兰某些时候也像中国一样朝令夕改。
为了搞好本国青训,为国家队输送可造之才,英足总于1984年成立了英足总精英学校。尽管也培养出了欧文这样的天才球员,但从1984年成立到1999年关停,期间招收的234名学生只有25%在18岁时签下了职业合同,成材率过低导致英足总关闭了自己的精英学校。这一点对于中国足球也很有启示——圈养、集训培养不出大量足球人才,英格兰人用血与泪为我们趟过雷了。
1997年英足总颁发《质量章程》改变了青训模式,提出由各俱乐部通过创办足球学院和英才中心的方式来建立青训体系 。新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期间英足总甚至在2009年规定,小球员只能在离家车程1个半小时内的青训基地接受训练,这一脱离实际的规定很快在反对声中作罢。
2010年英足总痛定思痛,推出EPPP(精英球员表现计划)青训纲领,并于2011年通过。此外,2014年英足总还推出英格兰DNA计划,给予全国青训教练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统一教材,培养英格兰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双管齐下作用明显,2017年英格兰三支不同年龄段国字号纷纷拿下冠军,2018年世界杯英格兰作为第二年轻队伍重新打入世界杯四强。
尽管英格兰人没有像日本人那样认准一条路走下去,但他们的国家队重新崛起却与日本人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不管是关闭英足总精英学校,还是推出EPPP和英格兰DNA计划,英足总始终都是在遵循足球运动的规律上不断调整。而且EPPP并不是将《质量章程》推倒重来,而是摒弃了其脱离现实和不客观的部分后,将其改革完善、细化升级。
推倒重来这件事,比利时人比英格兰人做得更绝。从1982年到2002年的六届世界杯,比利时队从未缺席,甚至还拿过一次第四名。然而比利时人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防守足球为主,他们认为这样踢很难取得突破,于是革了自己的命。2000年比利时足协发布了《比利时青少年足球发展愿景》,决定改防守足球为攻势足球,要求各梯队统一使用433阵型,青训教练要注重球员个人技术发展。此后他们还兴建了国家训练基地和8个精英青训营。
没有不流血的革命,比利时为此付出的代价很大,从2004年开始他们连续错过了两届世界杯和三届欧洲杯。不过在将近20年之后,比利时足球终于迎来了大爆发,在阿扎尔、德布劳内等一种天才的带领下,他们在2018年世界杯上拿到了第三名。
结语:耐心和管理体制是足球崛起之根本
日本、英格兰和比利时的足球崛起之路不尽相同,每一家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一定要学到精髓,如果只是盲目模仿英格兰DNA计划、学习比利时兴建国家训练中心、效仿日本走传控路线,到头来学到的依然只是皮毛,并没有学到真正的“足球崛起之道”。
日本足球改革由川渊三郎发起,作为曾经的球员、教练员,他足够了解足球运动的规律,以及日本足球的现状。因此由他提出的规划,得到了全日本足球人的认可。得益于这种认可和日本足协健全的管理机制,日本人的足球改革从未推倒重来。
英足总在青训方面虽然动了一次大手术和一次小手术,但每一次规划都实行了足够长的时间。即使是失败的英足总精英学校,还是培养出来不少国脚。更重要的是,EPPP计划是由英超、英冠、英甲、英乙4个级别共计92支球队表决通过的。与日本人的改革一样,获得了英国大部分足球人的认可(期间部分中小球队也曾有过不同声音)。
在EPPP推出后,英格兰代表队的成绩并没有立刻反弹,这期间英足总也更换了掌门人。新掌门克拉克始此前终活跃在英格兰足球界,熟悉英足总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作为专业人士他并没有推翻EPPP,因为这项改革及改革方向是共识。同时也因为英足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机制,不会人走茶凉。
比利时同样如此,1998年世界杯小组出局后,整个比利时足球界为之震动。因此他们才大刀阔斧对本国青训进行改革,而在连续无缘世界杯、欧洲杯后改革还能进行下去,正是因为整个比利时足球界对未来攻势足球、技术足球的发展方向达成了改革共识。
这三个国家足球崛起的背后,是由专业人士在客观、务实基础上提出的远期计划,并在有序的管理体制下长期执行。一旦发现规划不符合实际,则马上更改。
同时,这三个国家足球的崛起,没有任何一个是以牺牲联赛为代价的。关于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关系,篮协主席姚明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解答。“从客观的理性上去思考的话,联赛做好了,不一定能提高国家队的成绩,但是联赛如果做不好,一定提高不了国家队的成绩,这是理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做好联赛,以帮助提高国家队的成绩。”2018年中国男篮重夺亚运会冠军后,篮协主席姚明曾如此说。
亚运会男篮冠军,就是专业人士参与改革,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祭出一整套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后,中国篮协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实际上为了大赛提前备战,这样的事情不只是中国在搞。卡塔尔、日本,为了接下来的本土世界杯和奥运会,也都提前组队备战。但他们并没有牺牲联赛,只是提前组队,其他一切均按照客观规律进行。
而中国足球的远期计划是什么?永远是下一届奥运会、下一届世界杯。没有远期规划和目标,缺乏专业人士,缺少运转有序的管理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猛药越来越多恐怕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