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足球新政细则出炉,财务“四大帽”之外还有两大焦点 青训新规受欢迎 女足条款有隐忧
■本报记者 陈海翔
有关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新政细则上周水落石出。在备受关注的俱乐部支出、球员工资奖金以及转会费限额这财务“四大帽”方面,最终出台的规定与外界预估相差无几——12亿元的中超单家俱乐部每年总支出限额、1200万元的球员顶薪,以及违规后以取消转会名额为主的惩罚方式,虽算不上“一剂猛药”,但也确实给职业联赛的发展带上了一顶“紧箍咒”。
与这些聚光灯下的内容相比,足协新政中对青训的扶持和对于女足的培育反倒引发更热烈的议论,尤其后者。中国女足基础本就薄弱,从2020年开始强制中超俱乐部拥有一支女足球队参加职业联赛,是不是有些急于求成?
新政细则已经出台,但很多内容肯定还需要随着联赛的发展不断完善,正如新华社在报道中所写的那样:没有一项政策是十全十美的,中国足球要一步步走向强大,我们眼前迈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坚实一点、再坚实一点,拒绝朝令夕改,也拒绝“豪赌”一场。
青训新规:扩大受惠年龄段+强化本土化概念
在足协公布的各项细则中,有关青训的内容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超U23政策与外援脱钩,每场比赛必须首发一人,出场达到三人次;中超俱乐部每队27人国内球员注册名单中至少要有两名球员为本俱乐部青训培养的U21球员(经过几年过渡后,逐步达到六名以上),如无则最多只能报名25人;2019赛季各俱乐部的青训支出应占俱乐部总支出的10%以上,2021年达到15%以上(不被计入俱乐部开支限额内);各中超、中甲俱乐部要至少建设U19、U17、U15、U14、U13五 级 梯队。这套加强青训的“组合拳”可谓又快又准。
《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写到:首先,联赛对年轻球员的重点培养范围已不仅局限于U23年龄段,还扩大到U21年龄段,这意味着有更多年轻人会成为俱乐部考察、培养的重点对象。其次,进入一队报名名单的U21球员不是从其他俱乐部引进的,而是本俱乐部培养出来的,这意味着这项政策将进一步要求俱乐部把培养本土人才的工作切实重视起来。
据“新浪体育”报道,足协接下来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遏制“本土球员人力资源浪费”,比如鼓励高级别联赛的“本土剩余力量”以租借形式流动到低级别联赛中,在满足球员 “踢上球”愿望的同时,也提升了低级别球队的实力,从而整体提升相关联赛的竞争力、观赏性。
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源便是青训薄弱,而足协此番有关青训的系列措施显然深得人心。新华社认为:不难看出,中国足协对于青训的重视力度是空前的。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源在于青训,职业俱乐部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繁荣仅仅停留在一线队,未能带动各俱乐部青训的整体发展。通过提高职业联赛的青训“准入门槛”,自上而下推动俱乐部重视青训,将会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金字塔”的健全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