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决赛在即,尽管作为亚洲足球“独苗”的日本队早已销声匿迹,然而一段时间来,利用日本队和韩国队在赛事中的表现嘲讽中国足球的声音始终没有消停——这些噪音中的很大一部分并非仅仅调侃足球本身。
1990年,当西德队在意大利世界杯的半决赛中击败英格兰队后,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道:“这没什么值得担忧的,我们可是在本世纪的两次‘国家游戏’(两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他们。”说这种话显然是在宣泄一种无奈和嫉妒。那么看到日本队在世界杯上的抢眼表现,我们有必要说“这算什么,中国的军事力量比它强多了,有本事战场上见”吗?毫无必要。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就球论球,先看清楚亚洲足球在世界上的存在现实,然后大胆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亚洲的国家队在足球世界里没有任何存在感
对西方主流传媒在体育世界中的议程设置和报道内容略知一二的观察者会很容易发现,亚洲完全不存在于它们的体育版图中。
打开ESPN、天空体育(Sky Sports)或《每日邮报》(Daily Mail Online)、《太阳报》(THE Sun)的网页,若非特殊情况“不得不报道”,几十年如一日,你几乎看不到哪怕是一个亚洲面孔。还有一个我们鲜少关注的地方是,尽管大西洋两岸的侧重点不同,但英美体育媒体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和极为酷炫的版面基本全部留给了如下运动:美式橄榄球联盟(NFL)、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国家冰球联盟(NHL,即北美冰球联赛)、英超联赛、西甲联赛、网球、高尔夫球、环法自行车赛、赛车(F1,即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和赛马等少数纯粹的商业性体育赛事,至于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占体育世界大部分的运动,由于在西方无人问津,所以自然是一片空白。
如果不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西方传媒和公众根本就不会花任何一点时间去关注日韩足球。即便是世界杯上韩国队侥幸赢了主动求败的德国人、日本队给“红魔”比利时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每日邮报》和《太阳报》等也只是将报道的焦点指向了德国队和比利时队本身。至于在中国媒体里广泛出现的有关日韩足球发展经验和社会背景的讨论,英美的媒体只字未提,更不用说借此来嘲讽中国足球了。在足球的舆论话语版图中,从参赛到被淘汰,我们这两个邻居的国家队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存在感。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日本、韩国甚至是伊朗这些“亚洲之光”,在绿茵场内外无论怎么努力,都会始终被足球强国所无视。关注日韩球队表现的除了它们自己国家(外加毫无存在感的亚足联在官网上说两句搞笑的恭维话),剩下的全部来自于中国。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过度关注浪费了我们国家大量的资源,不怀好意地打击了国民的士气,人为地撕裂着社会的心理。因此,在当今话语权依旧控制在英美手中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队反复冲击世界杯,莫非就是为了过一把“冲出亚洲”的瘾?莫非就是“为了进世界杯而进世界杯”?莫非就是为了像日韩那样被无视?对于推动中国足球的进步,舆论的“贡献”可谓花样百出:改革足协体制,遏制房地产资金流入,设置“工资帽”,效仿日韩发展青训并将好苗子送去“留洋”······没错,当这一切都做了(假设做得还非常成功),我们的国家队也顺利出现在了世界杯正赛的舞台上。可是然后呢?下一轮动力的源头又在哪里?足球发展的可持续性又来自何处?
作为一个从1996年英格兰欧锦赛时就开始看球(当时笔者10岁)、长期热衷于研究足球和足球经济的铁杆球迷,笔者认为,2010年左右,在离谱的认识论和老生常谈的“古董”计策的撕扯中,中国足球已经走到了黑暗和绝望的最顶点(这也意味着曙光将至),犹如1918年护法战争戛然而止时的中国革命前途——旧动能已然彻底耗尽。
中超联赛正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张名片
我们首先要想清楚,全球化的现代足球,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下一步才能进行顶层设计,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规划和推动。
笔者认为,作为全球年产值和波兰GDP不相伯仲(约5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25大经济体)的足球产业,它既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这个国家软实力的出色载体。有评论指出,美国对华软实力的展现主要依靠好莱坞和NBA,而西欧的法宝则是五大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尽管略显绝对,但总而论之,此言着实不虚。
因此笔者主张,中国足球发展绝不可以模仿日韩那种小国寡民和自娱自乐式的国家队崛起模式,而是应该走英格兰之路,以中超联赛为核心,以海量资本为依托,用15~30年时间,打造一个和欧洲五大联赛并驾齐驱的世界第六大联赛。同时,竭尽全力彻底脱离亚足联,加入欧足联。
中国要有打造世界一流足球经济的决心,要有借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坚定意志,就一定不能小家子气,一定要有大手笔。世界杯四年一次,国家队在全球亮相的时间不过区区数天(而且无人关注),但职业联赛存在于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每个周末的对抗都将吸引无数的目光。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开始介入中超联赛,大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正处于当打之年的欧美大牌球星陆续加盟财大气粗的中超俱乐部。联赛影响力在明星带动下水涨船高,这使得中超版权在海外的版图急剧扩张,包括英国天空体育(Sky Sports)等顶尖体育媒体都开始转播中超联赛,转播项目覆盖了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葡萄牙、巴西、阿根廷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大量的欧美球迷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尽管不少人是带着些许嘲笑的心态看比赛的(就如我们“喜欢”看一些印度电影那样),可不管怎样,中超联赛和中国足球在世界足球版图中的存在感正与日俱增——让存在感稳定化,才能占住位置,只有把位置占住了,有了在足球世界中的一席之地,才能开启下一步的壮志雄心。
当下,中超得以震撼欧美足坛的主要是无与伦比的购买力。与之相伴的是,足球强国的主流媒体中成年累月、铺天盖地地出现欧美大牌球星们与中超俱乐部的绯闻以及高薪加盟的报道。包括英超切尔西主教练孔蒂、前阿森纳主帅温格等许多世界足坛重量级人物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中超崛起的震惊甚至警惕。巴西媒体甚至认为这样下去巴西足球和巴西队最终将毁于中超之手:以前,在巴甲联赛中崭露头角的巴西天才球员全都选择前往欧洲五大联赛锻炼,这些留欧球员很多都成为巨星,进而组合成令人闻风丧胆的巴西国家队;然而中超近年来以“远超球员能力”的高额薪水吸引巴甲新星,导致后者越来越不愿去欧洲辛苦“练级”,取而代之的则是前往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超挣大钱、挣快钱,直接后果便是巴西国家队人才储备的缩水,并影响国际大赛的成绩。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2017年初,切尔西队的西班牙前锋迭戈·科斯塔为了天津权健许诺的3000万英镑(约合2.6亿元人民币)巨额年薪而与孔蒂闹翻,孔蒂直斥科斯塔,“去中国吧!”在同时期与莱切斯特城的比赛中,切尔西球迷高呼“迭戈·科斯塔!迭戈·科斯塔!”莱切斯特城的球迷则高呼“China!China!”他们嘲讽的是西班牙人的不忠。
对于阅读伦敦《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和《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的西方精英来说,影响力日益提升的中国也许并不遥远;但对于喜欢看《每日邮报》(Daily Mail Online)、《太阳报》(THE Sun)的广大中下层民众来说,除了“中国制造”和诸如长城、中餐、舞龙、武术等刻板印象外,“中国”这两个字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遥远。可是,中超的崛起开始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不仅仅只是一尊媒体塑造好的古董,更有着充满活力的现代流行文化——这种文化在经济力量的支撑下,开始扩张到西方引以为豪的软实力自留地(商业体育)之中。或许现在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国家队在世界上会继续默默无闻(日韩和亚洲足球全都一样),但中超却有巨大的潜力成为国际足坛一支举世瞩目的新兴力量。
想象一下,总有一天,西欧的球迷们会舍弃午休的时间,一个个四仰八叉地倒在舒适的沙发上,吃着爆米花,喝着啤酒,对着液晶电视、Pad或手机移动端,聚精会神地欣赏着中超联赛,为自己喜欢的中超球星而欢呼,同时在主流媒体潮水般的文章、视频留言区或社交媒体上,无所顾忌地就自己感兴趣的中超话题大发议论甚至互相攻击,就犹如现在中国球迷常常就梅西和C罗谁是世界最佳吵得不可开交一样。
中国足球的前途在于“脱亚入欧”
除了足球发展以联赛为核心外,笔者还有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中国要像邻国哈萨克斯坦那样脱离亚足联,然后以巨大的市场为筹码和欧足联谈判(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目的是说服欧足联同意中国加入。中国足球的“脱亚入欧”显然已经不是足协所能决定得了的,这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加以运筹帷幄。但是,这么做的长远利益几乎无可限量。
第一,永久性迈入足球权力版图的中央地带。无论是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还是市场运作,西欧是当今足坛公认的中心。如果西欧的五大联赛是一组同心圆的最内一环的话,那么其外面的一环即是南美和东欧足球,再往外一环是非洲,非洲外面是中北美和加勒比,而亚洲则处于最外环。同样,与之相对应的关注度和市场价值也呈现出一种从中心向外层迅速递减的态势。所以,只要加入欧足联,融入世界足球的核心地带,那么中超的市场价值将被彻底激活,中国足球也必将浴火重生,就好比中国加入WTO后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近代以来最大幅度的膨胀一样。
第二,彻底打破腐败的亚足联对中国足球的蓄意遏制。一直以来中国舆论总是鼓噪要“冲出亚洲”,至于“冲出”之后会有怎样的产业价值等更为重要的问题,从来不加思考。或者我们退一步来分析,即使中国队没有“冲出亚洲”,那么我们在亚洲范围内已经做到的,其实并非如舆论所宣扬的那么不堪。中国常常有声音嘲笑英格兰队是“欧洲中国队”,而中国队则是“亚洲英格兰队”,况且资本支撑的中超联赛和英超联赛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实客观地看,英格兰队在欧洲的战绩和中国队在亚洲的战绩基本旗鼓相当:这两支球队往往都在欧洲杯和亚洲杯的小组出线后即止步淘汰赛首轮;如果世界杯欧洲区的出线名额和亚洲区一样降至4.5个的话,相信英格兰队也很难出线。所以说在各自的足球圈子里,英格兰队和中国队其实是不分彼此、地位相仿的。
我们的舆论绝少报道的是,中国足球长期止步不前的最大外部祸根就是腐败的亚足联本身。亚足联成立于1954年,中国直到1974年才加入。在中国还没有加入之前的20年里,亚足联渐渐形成了一股延续至今的利益集团和帮派组织:海湾君主国霸占着这个组织的上层,而日本和韩国不但控制着中层的办事机构,还借助冷战时期的经济腾飞,用大量的赞助商去控制亚足联。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40多年来亚足联的裁判屡屡给中国制造麻烦,屡屡在最关键的时候扼杀中国队冲击世界杯的希望。亚足联的一次次蓄意陷害使得中国足球一步步陷入到了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之中:冲击失败——国民泄气——足球人口减少——人才储备削弱——足协出昏招——国家队实力下降——再次陷害——冲击再失败——国民士气再受打击——足球人口再减少——人才储备进一步削弱······在亚足联官僚和赞助商的双重包庇下,部分海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渐渐走上了和中国完全相反的良性轨道上。因此,只要不彻底脱离亚足联,中国足球就将永远陷在黑暗的泥沼之中,永世不得超度。
最能淋漓尽致体现亚足联不可救药的腐败之处,在于亚冠联赛东西亚分区制。2013年,中国广州恒大队和韩国首尔FC队这两支来自东亚的俱乐部会师亚冠决赛,亚足联高层深为不满,于是推出了东亚和西亚分区竞技的新赛制,目的是确保有一支西亚(或中亚)的球队杀入决赛。如此专制而昏聩的政策居然得以实施,可见亚足联已经腐败堕落到何种地步。
当然,欧足联的政客和官僚同样严重受制于大俱乐部、赞助商、博彩巨头和资源雄厚的经纪人,但欧足联绝对不可能做出如此荒谬不堪之事。比如,将欧冠球队按文化进行分区:来自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的俱乐部划入天主教区;德国、英格兰、荷兰以及北欧国家的俱乐部归入新教区;希腊、俄罗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俱乐部并入东正教区;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及少数国家的俱乐部则纳入伊斯兰教区,然后每个区的冠军会师半决赛(如果是这样的话,像贝西克塔斯或加拉塔萨雷这样的球队几乎可以永久性地锁定一个欧冠半决赛的席位)。未来如果中国足球“脱亚入欧”工程得以正式启动,相信欧足联那些精明的管理者们一定会明白这对日益衰落而平庸的欧洲经济意味着什么——一批批世界上购买力最强的球迷涌入伯纳乌、诺坎普、安联、王子公园、老特拉福德支持参加欧冠的中超球队,然后在附近的旅馆和豪华商场住宿、购物;出价更高的中国赞助商争先恐后地取代目前的日产汽车、喜力啤酒、万事达卡;中国加入后,欧冠转播权没有理由不水涨船高······
要是中超球队能够参加技战术水平最为顶尖的欧冠,那还何必在乎国家队是否杀入观赏性逊色许多的世界杯呢?
既然连以色列和哈萨克斯坦这类足球水平同样不高且体育市场狭小的国家都可以加入欧足联,那么凭什么认为中国加入欧足联的战略设想就是天方夜谭呢?
发展足球产业和发展国家经济是一个道理,首先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然后才是国内环境的改善。过去足球战绩一直不佳,我们总是拼命地反省自己,这种思维习惯是近代以来屡次遭遇失败的后遗症。但若总是无视客观环境的险恶,而只做过度的、无原则的反省,那就是精神自虐了。笔者相信,只要摆脱亚足联这个最大的外部掣肘,中国足球的未来一定可期。
第三,以联赛精华带动国家队的进步。如果中国成功地将中超联赛打造成世界第六大联赛,并最终加入了欧足联,那么中国足球产业体系的几乎每个部分如赛事制度、商业运作、组织管理、青训培养等都将逐渐和欧洲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足球王者接轨——加入WTO后中国国内各项法律法规也是经过大幅度的改动以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的。
中超联赛成为世界顶尖联赛之一,附带的好处便是中国国家队实力常年不济的尴尬状态将被戏剧性地终结。中国足球水平落后的根本在于我们始终处于亚洲这个全世界足球最落后的大洲(大洋洲足球忽略不计),我们永远都只能和弱者过招。这也就是十强赛第一场中国队时任主教练高洪波摆出防守型阵容迎战韩国而饱受批评的原因——韩国队不是巴西队,在亚洲这个圈子里,没有一支球队实力能强大到迫使中国队必须摆出如此极端的铁桶防御体系的地步。总是和弱者为伍,不但中国足球永远不会进步,即使像日本、韩国、伊朗这样的亚洲强队也同样难以获得本质上的提升。以日本队为例,其传控打法在亚洲往往面临对手密集防守的挑战,迫使日本人不得不一次次攻坚作战;但到了国际赛场,欧美强队的技高一筹迫使实力居于下风的日本人转而采取半传控、半防反的战术与之苦苦周旋,只有在如本届世界杯这般运气绝佳(哥伦比亚队少一人作战、黄牌比塞内加尔少)的情况下才能从小组中杀出,但也仅此而已。
笔者认为,联赛反哺国家队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坚决实行高薪政策,且薪酬不封顶;二是大幅度削减对上场外援人数的限制。
作为足球领域的后发者,中超只有通过超越五大联赛的薪酬才能吸引到高水平的外援,后者的加盟必然会吸引国际关注并带来巨大的潜在收益。过去几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绝对具备相关的经济基础。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大幅增加上场外援的数量,比如将外援的出场人数定为7人,只要保证全场比赛中每时每刻都有4名本土球员(门将必须是中国人)在场即可。同时,中超扩军至20支球队,赛季轮数增至38轮。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不必再像日韩那样拼命地将球员送到欧洲踢球,即使送去,大部分人都不能在豪门俱乐部踢上主力,这样对国家队抗衡欧美列强所做出的贡献并不大,毕竟如孙兴慜、本田圭佑、香川真司、冈崎慎司这样出类拔萃的亚洲球员是极少的。外援限制大幅放宽后,我们等于是将五大联赛搬到了中国本土,每支球队的4名中国球员可以在政策的保护下稳定出场,“就地留洋”。为了争夺这4个出场名额,国内球员的竞争会日益白热化,这对他们自身甚至是中国足球来说,都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动力。能够上场的一定会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整天和数量远多于自己的高水平外援在一起训练、比赛,在国际赛场上对抗欧洲豪强,技战术能力想不提高都难。
笔者这一论断已经有了现实的支撑:里皮执掌的国家队能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击败韩国,之后还打垮了除伊朗之外的几乎所有对手(和叙利亚是平局),这自然得益于里皮高超的执教能力释放了球员身上的技战术潜力。但问题是国脚们首先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谈得上所谓的释放。这种能力绝非在主教练的奇妙构思下忽然幻化所得到,而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超联赛中和奥斯卡、浩克、保利尼奥、奥古斯托这样巴西国脚级的大牌外援的反复训练和对抗中锤炼出来的。如果像上述这样甚至梅西、C罗级别的顶级外援都出现在中超、数量上还超过本土球员,那么对后者将会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是不难想象的。于国家队而言,一支球队可以选出4名本土尖子,20支球队就是80人,再从80人中选出23人大名单——他们全是场场参加英超级别对抗的精华力量。我们知道,诸如发动机和芯片,它们从制造、堪用、好用到领先,不单单在于砸多少钱、拨多少款去研发,而在于大面积使用,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发现问题、积累数据,才能够有下一步的改进和升级,才能在规模经济中实现从“质次价高”到“物美价廉”的蜕变。足球发展大同小异,没有平台和产业的需求,没有脱亚入欧后顶级联赛的需求牵引,所谓的培养球员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只有让本土精英球员长年累月处于世界最高水平的训练和对抗之中,才能从源头上一步步地提高中国球员的水平,我们为之服务的青训(子系统)也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运-20运输机作为中国大飞机的代表闻名于世,这个平台在初始阶段使用的是俄罗斯发动机。但正是因为这个飞机平台的存在,我们才能在现在和未来陆续给它换装国产发动机。假设这个平台不存在,那么作为子系统的发动机也就根本没有换装的机会——对中国足球来说,打造英超级别的联赛,脱亚入欧,这就是一个搭建平台的过程。有了这个坚实的平台,以后再解决包括青训、国家队在内的“子问题”时,自然水到渠成。
国际大赛往往名落孙山的英格兰队,这次世界杯居然杀进了半决赛。这不是偶然的,英格兰的青训体系已经开花结果了:2017年U17国家队夺得欧青赛亚军,U21国家队进入欧青赛四强,U20国家队更是收获了这个级别世界杯的冠军奖牌。很长时间以来,过分火热开放、金元四溢的联赛往往被视为国家队实力提升的最大障碍。但英格兰的足球道路似乎在告诉我们,两者并不矛盾。
文化软实力是更高级别的“为国争光”
商业体育是体育产业话语权的核心,它拥抱金钱,强调原始的身体对抗,注重感官刺激,足球是商业体育的重要代表。商业体育的成功是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标志。欧美一直视商业体育为其自身领地,对外来者的介入非常敏感,2012年叶诗文的崛起所引发的风波就是这种心态的明证。
商业体育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除了游泳等个别奥运主体项目外,大部分都和“为国争光”这四个字保持一定的距离,足球联赛也不例外。笔者认为,这恰恰说明商业体育更为重要。那些市场关注度低的小众项目在“为国争光”的同时,往往和本国民众的自娱自乐联系在一起,无法激起世界其他地方人们的兴趣;而商业体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为国争光”不沾边,但是其关注度和市场价值却是全球性的,这种超越国境的影响力塑造的是一个国家的体育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普天同乐。
温格曾经说过,中超虽然有钱,但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足球文化。他说的没错,英格兰的职业足球史有150年,那时候中国还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可对中超来说,只要有持续不断的资本注入,那么它的繁荣必将继续,甚至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和英超相似且富有中国特色的足球道路。日本足球制定的计划是到2050年夺得世界杯冠军,中国应该推出一个到2050年让中超联赛和英超联赛比翼齐飞的宏大计划——我们早就度过了体育运动必须处处“为国争光”的历史阶段。打造在商言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超联赛,其背后的重要性要远远胜过参加世界杯、以及封闭在小圈子里的自欺欺人和自我满足感。
“国家队是民族的、荣誉的;联赛是商业的、金钱的;将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是不道德的。”真的是这样吗?规划中国足球的未来,一定要跳出这种传统的、“为国争光”的和纯粹体育的范畴,要从更高的视野、从提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重新开始!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需要勇气、耐心和时间,不会一朝一夕就实现,但对于一个立志于打造软实力超级大国的国家来说,游戏的参与者一定要具备颠覆性的思维和独到的眼光,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这也注定了那些精神封闭、思维落伍、心态自卑、狂热地迷恋窝里斗的管理人员和评论家们不足以运筹中国足球的未来。
足球无关生死,更不会高于生死,但一定承载着现代国家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