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少数民族绣娘参加剪纸比赛。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会唱了吗?会唱就是侗歌的一份子了!”小黄小学的吴永志小朋友鼓励向他学侗歌的澳门大哥哥说。近日,二十名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的学生在“澳门青少年侗族文化研习活动”组织下,来到侗歌之乡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向小黄小学的小朋友学习侗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歌曲总称,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种少见的民间复调音乐曾在1986年由小黄村歌手带上巴黎金秋艺术节,引起世界乐坛关注。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澳门青少年所学的是《青蛙歌》。经侗歌老师讲解后,由小黄小学学生一对一地教澳门哥哥姐姐。侗歌老师介绍,这首歌描写三月间出门所见田间蛙鸣的景象,歌词短、模拟蛙声,比较好学。但澳门少年们面对未曾接触过的侗语发音,直喊“记不住”。
“我用我自己都快看不懂的中文夹英文在记发音。”卢咏珈同学笑称。一旁的郭祺宇也正以谐音记下侗语歌词,他身旁的侗族男孩见大哥哥愁眉苦脸的表情,捂嘴笑了,再一字一句为他纠正读音。
“小朋友特别热情。不过,侗语发音好难。”郭祺宇对中新社记者说。“但这里的小学生能把这么难的侗歌唱得这么好,还会得这么多,可见侗族文化保存得很好。”
经过半天学习,澳门青少年与小黄小学学生一起来到了小黄村侗人日常唱歌的场所——鼓楼,准备共同完成汇报表演。贵州湿冷的天气中,大朋友、小朋友围着鼓楼中心的篝火,把《青蛙歌》练了一遍又一遍。
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萨银花也应主办方之邀,带着老年歌班来到鼓楼。
表演开始了。首先由老年歌班演唱讲述侗族历史的侗歌。老人们多已年过七十,歌喉依然清亮动听,引来现场阵阵掌声。接着,由小黄小学学生演唱活泼可爱的《猫头鹰歌》等曲目。然后,澳门青少年与侗族儿童并肩演唱了《青蛙歌》。最后,澳门青少年也为小黄村村民们献上精心排练的粤语歌曲。鼓楼内外一片乐声、笑声。
见此情景,潘萨银花老人对澳门学生们说,“我太高兴、太喜欢你们会唱我们侗族大歌,希望你们把侗族大歌带回澳门。”
身临其境、亲闻其声,方知神奇。郭祺宇告诉中新社记者,以往他对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都不太感兴趣,这次在侗乡亲耳听到侗族大歌,感到歌声气势磅礴,不再觉得侗歌距离遥远。因为切身感受了学习侗歌的困难,更觉“侗族歌手唱功深厚,的确有传承侗族大歌的能力”。
研习活动中的许多澳门青少年都是第一次来到内地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体验让他们耳目一新。卢咏珈说,她第一次听侗族大歌时觉得有点奇怪,但听多了,便觉很像西方合唱团。“但他们没有指挥、没有乐谱,而是靠人声、靠思想传承,就更觉得厉害。”她说,能有机会学侗歌,也非常开心。“当我们能唱出他们的歌、看到侗族小朋友为我们拍手,真的有种民族共融的感觉。”
临别之时,小黄小学的学生为澳门哥哥姐姐们送上写着“平安”、用彩线绑好的鸡蛋,并欢迎哥哥姐姐们再来!
本次研习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澳门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共同主办,是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港澳青少年民族文化研习计划”系列活动之一。该计划自2010年启动以来,每年邀请港澳学生前往内地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选派内地青年赴港澳进校园传播中华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