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主演的《上海堡垒》票房口碑双输,让流量明星及其背后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再度成为舆论的靶子。流量明星的粉丝为何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撑起《上海堡垒》的票房?笔者认为,对于当下中国正如火如荼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不能过分“神化”和“物化”,要更清醒地把握、看待其背后的复杂时代症候。
我们要充分尊重这些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粉丝群体,他们并没有原罪。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尽管以众筹财物等多种形式主动参与到流量明星的形象运营活动中,我国本土自生的“粉丝应援”等活动和行为,有着明确的组织架构和建构流量明星形象的清晰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肆意地、随意地左右影视剧票房、口碑和收视率。以《上海堡垒》为例,如果流量明星的相关表现不符合他们的情感诉求和心理预期,相关粉丝团队就并不一定会主动地发挥相应作用。尤其是当影视剧的题材、类型和内在品质对于流量明星形象建构不利或令大多数粉丝失望时,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更是绝对没有想象中的召之即来。
与鹿晗主演《上海堡垒》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近期另一档热剧——易烊千玺作为主演之一的《长安十二时辰》,后者的热播当然也少不了易烊千玺的粉丝团队在背后助推。只不过讨论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相关力量,还是不能脱离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工业内在品质。一部影视作品,诸如《长安十二时辰》,如果在题材、类型上符合广大粉丝群体的情感诉求、心理预期等因素,同时又具备优良的文化工业水准,相关流量明星的人设效应自然会被无限放大。这也要求我们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粉丝文化、粉丝经济及其背后的广大青少年群体——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任何神化、物化他们的想象都是在远离当下鲜活的中国经验。(作者: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