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和 画
“天价片酬”反映的是分配不公明星片酬屡创天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线明星更是随便拍个剧、上个综艺节目到手就有几千万元。打开网页输入“明星片酬”等关键词,一下子能搜到230多万篇相关文章。在一张网络上流传的当红电视剧演员片酬一览表中我们看到,这些近年来当红的明星们片酬最低的也有2500万元,最高的已过亿元。日前央视曝光《如懿传》剧组消息,周迅和霍建华两人的片酬高达1.5亿元,平均每人七八千万元。如此天价的片酬实在令人咋舌,让普通百姓无法想象。
“天价片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瘤”,近些年一直饱受诟病,不仅媒体口诛笔伐,主管部门和业界内部亦痛心疾首,俨然已成为众矢之的。不可否认,大明星确实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对影视作品的质量也起到一定的保障。然而,物极必反,当片酬超过一定“度”时,必然带来后患。
“天价片酬”体现分配不公。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出的庄稼一年能卖多少钱?工人辛辛苦苦上班一年能挣多少钱?科学家呕心沥血一辈子的重大发明奖励多少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星”景这边独好。一支歌几十万元,一部剧上千万元,出个洋相一台车。出则前呼后拥,从者如云;入则美酒嘉宾,笑脸相迎。我们不禁要问,所谓的“星”,究竟为国为民做了多大贡献?凭什么逢场作个戏就能赚到别人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多少人努力一年,都不及明星的一分钟值钱,怪不得有人发出了“科学家不如演员”的感慨。
“天价片酬”阻碍文化发展。不合理的片酬机制扭曲了影视行业的生态,已影响到文化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明星片酬过高,会挤压导演、编剧和后期制作等环节的投入。资金捉襟见肘,制作就会粗糙应付,无法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严重影响作品质量。另一方面,这样的影视文化圈出不了文化精品,也没有出精品的动力,行业乱象催生演员耍大牌、比片酬、急于求成。近几年拍摄的影视作品中,“烂剧”、“烂片”的比例越来越高,与制作方将主要经费用于聘用有人气无演技的明星、忽视质量提升不无关系。
“天价片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比如,不少青少年认为明星不用演技,长得好看便可以红,于是花重金整容,把成名的希望寄托在一副皮囊之上,在本该学习本该努力的时期浪费了大把光阴。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限制“天价片酬”势在必行。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呼吁治理“天价片酬”。委员董中原表示,针对演员的天价片酬问题,法律应当有所作为,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一部电影中全部演员的片酬,最高不得超过该电影全部制作费用的30%。希望呼吁成真,治理不再是漫长的等待。
不该限制 片酬高低应由市场决定
李耀斗(企业干部)
近年来,不管是影视剧,还是综艺真人秀,抑或是演唱会,明星酬劳一直都是热门话题和敏感话题。有不少人对于“天价酬劳”现象大加挞伐,甚至还把它上纲上线到“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高度。笔者认为,片酬高低是由市场决定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仅就影视剧来说,投资人追求的是投资回报。按理说,投资人当然喜欢以最低的片酬来换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市场不会以投资人意志为转移,市场是竞争的,你不出高价,别人就抢走了你需要的“菜”。对于那些演艺好的影视剧明星们来说,当然是谁出的价高就为谁效力,为“友情”和“剧情”而放下“身价”的毕竟属九牛一毛。因此,对于市场来说,片酬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各方博弈的结果,最后的价格即均衡价格。对于投资人和影视剧演员而言,片酬高低属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作为局外人,还有什么不公不平之慨,还有什么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呢?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信用更多地偏向道德要求;而契约更多地偏向法律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市场经济关系也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对于投资人和影视剧演员来说,双方遵守了信用,履行了契约,便终结了一项经济活动,这也体现了市场经济效率原则。
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调整经济关系,规范经济行为,指导经济运行,维护经济秩序,使整个经济逐步按照法律预定的方式快速、健康、持续有序地发展;另一方面,所有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职业规范。对于市场主体来讲,“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于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就意味着,只要影视剧宣传的内容合法,只要投资人与影视剧演员签订的契约有效,只要影视剧演员交了税,片酬再高也无可厚非。其实,拿天价酬劳的何止是演艺界一隅呢!大牌体育明星的酬劳少吗?他们可是用纳税人的钱培养成材的;那些地产大亨们的投资收益低吗?房地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在有的地方至今尚未终结……
笔者也反对明星演员漫天要价,可是用限制天价片酬的办法对此却难以奏效。天价片酬频出的原因在于社会文化心理的浮躁——看看那些过度娱乐节目就知道了,它培养出无数狂热的粉丝,抬高了“明星”的身价;天价片酬频出的原因也在于电视台、制片商甚至导演各方“势力”的哄抬。因此,政府不必直接进行“工资限制”,只要通过净化文化市场,消除低俗娱乐,引导文化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就会收到效果。至于“收入悬殊”问题,可通过强化片酬征税,实现再分配公平,甚至通过限制演员经济“寻租”等手段来进行矫正。
明星演员更应该德艺双馨
杜杨楠(媒体人)
明星演员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被众多粉丝学习和模仿,甚至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对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影响。当今社会不乏身价高昂的明星,从演员到运动员,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因成绩卓著而备受关注。但是,无论何种原因,作为明星都不能妄自尊大,疏忽对自己的要求。近些年明星交通肇事、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频频被曝光,不仅让众多影迷粉丝“三观”受到冲击,更是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面对高片酬,演员不能让自己的艺术追求变得功利化,令表演艺术变得商业化。要恪守职业道德,秉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不能一切为了金钱。因一部剧而走红的明星,若演技不能像片酬一样突飞猛进,终究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如今,“潜规则”、“背后金主”、“明星炒作”等广受诟病;一些粗制滥造的剧本得以凭借高片酬邀明星加入,在荧幕上占据一席之地……种种乱象,都在提醒演员不能被片酬蒙蔽了双眼,要在剧本的选择上谨慎斟酌,多出精品,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
身为明星,在获得高片酬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艺术造诣,用自身的努力和奋进向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让自己的德艺与片酬相得益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有价值的公众人物。被誉为“天使”的英国影星奥黛丽·赫本,不仅用优秀的演技为世人留下了《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一部部传世经典,更是用投身慈善事业的热忱影响着世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立了一尊名为《奥黛丽精神》的雕像;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从2000年开始,陆续担任了中国宣传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中国禁毒宣传大使、义务献血大使等,长年致力于各种公益活动。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明星,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为他人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楷模。
归根结底,片酬高低只能说明演员在某个时期的关注度,而德艺双馨的演员则将长久地被铭记和敬仰,才是真正的明星。
消除文化浮躁产生的土壤
程绍德(特约评论员)
演员片酬疯涨,在中国似乎成了一道难解的命题。早在2013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就曾公开对“天价片酬”现象提出过批评。而最近因为央视接连炮轰演员高片酬,这个娱乐圈的“老大难”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影视剧等文艺作品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娱乐行业拜金、浮躁的风气盛行,必将对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不能不令人担忧。
这一边,由“天价片酬”现象导致的烂剧越来越多;另一边,网上的新闻及评论却几乎都是对大牌明星花边、八卦的关注,或是一群群粉丝花痴一样地刷屏偶像,很少看到有对作品艺术性和审美方面的探讨。也正因为明星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粉丝效应,影视剧制作方便投粉丝所好,不断抬高明星片酬邀请大牌明星加盟,而且在新片推出时,也将营销、宣传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明星的身上。
很显然,这种文化浮躁之风长期存在,也是因为文艺界没有摆正文艺创作与名利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一些所谓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家们早已成了金钱的奴隶,浑身上下都沾满了铜臭味。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曾透露,现在不少电影编剧拿着煤老板给的一纸提纲,一两个星期就能写出一部电影剧本。社会评价影视剧不再是作品打不打动人,演员演得好不好,而是票房多少、收视率多高。文艺工作者们都以这种浮躁的态度去搞创作,满脑子都是如何用作品去捞钱,还能创作出涤荡灵魂、引领时代正气的好作品吗?
于影视作品的制作而言,动辄付出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片酬,势必会压缩其他方面的预算开支,导致作品粗制滥造,这对整个中国影视文化和市场的长期发展显然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必须从注重影视作品思想价值和审美导向、优化影视制作成本结构入手,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完善备案立项环节审核,及时制止制作方盲目炒作明星、粉丝、网红的行为,以消除文化浮躁产生的土壤,让演员片酬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