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与游客人次多少、旅游收入高低相比,能否坚守“绿色底线”、不触碰“生态红线”日益成为衡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日前,有媒体报道,近年来,重庆民宿行业井喷式发展,但与此同时,部分民宿存在违规侵占林地的问题,环保学者指出“民宿不能靠踩踏生态红线赚钱”。
据新华社7月14日消息,针对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指出的草原问题,内蒙古进行全力整改,全面排查治理矿山开采破坏草原、旅游无序开发侵占草原以及过度放牧等问题,拆除草原违规私搭乱建蒙古包1.1万余座,推动了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5月1日,海南省澄迈县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印发《关于暂停富力红树湾项目商品房销售的通知》,起因是这一宣称为“高端原生态”的旅游项目破坏了周边的红树林。
绿色基因需要呵护
长期以来,相较于其他产业,旅游业能源消耗较低、污染环境较少,因而有“绿色经济”之称。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旅游业一定不会带来环境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兴斌指出:“无数事实表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其开发建设必定要损耗一定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虽然与开矿建厂对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方式有所不同,但若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发展旅游业同样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破坏,甚至是永远不可修复的灾难性后果。”
事实上,如何平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早已引起各国关注。1998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颁布,强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旅游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改善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不足”。
目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绿色旅游等方兴未艾,它们无不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先决条件,“好生态”是最大卖点。因此,守护好旅游业的绿色基因,实现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和旅游业界的共识。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绿色旅游开发、加强旅游环境保护以及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绿色之路走得更远
今年6月,暑期旅游高峰到来前,张先生却将自家位于北京房山十渡风景区附近的农家乐关停,打算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张先生介绍,今年初,他专程去浙江临安、莫干山等地考察民宿发展,发现自己经营的农家乐在设施、理念上都已落后。“我考察的许多民宿都已采用节能、节水设备,家具全部采用环保材料,尤其重视民宿户外的植被养护。这些都是我所欠缺的。”对于错过今年的旅游旺季,张先生很有信心地表示:“我相信进行绿色改造后,我的农家乐能发展得更好!”
不仅旅游经营者逐渐意识到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也在进行一场场“纠偏”。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曾经有过粗放式发展、以资源换效益的阶段,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经济收益,却注定不能长久。
云南大理风光优美,也是国内旅游业较早打响名气的地区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休闲、度假。2018年底,洱海岸边多家民宿被拆除,其中不乏“海景”民宿。此次拆迁与实施洱海生态修复密不可分。对此,有旅游学者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和民宿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基础,保护好苍山洱海,就是保护好大理旅游业的“根基”。
绿色消费观渐普及
今年7月1日起,上海酒店客房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牙刷、梳子等“六小件”,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以促进旅游行业的绿色发展。在山东济南20家星级饭店,住客可以通过不用“六小件”换取文创产品。“六小件”的退出,成为今年暑期旅游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一笔。
7月底,江苏游客史先生一家在上海旅游期间,入住了一家连锁酒店,对于酒店不再提供“六小件”,史先生表示完全赞同。离开酒店时,史先生还特意在酒店的意见簿上写道:“非常好的措施,也应当推广到其他城市。”
像史先生这样持有绿色消费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例如,节假日出游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道路拥堵、环境污染;入住酒店时,床单、毛巾等物品必要时才更换,以节约水资源;在景区景点,及时妥善处理垃圾,不再让“人走了大量垃圾留下了”成为常态。“在我看来,‘绿色’除了与环境友好外,还有一层意思,即与当地居民的友好,不过度打扰他们的生活。”史先生说。
中国游客日益重视绿色消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念,并引起国际关注。酒店及住宿在线预订平台缤客发布的2019年可持续旅游发展报告显示,相对于72%的全球旅客,87%的中国旅客认为人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选择可持续旅游来为后代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