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到节假日,抑或平时双休日,沪上各式人群,从退休人员到白领一族,越来越青睐市郊的乡村旅游。上海郊区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在咫尺的距离,轨道交通直达,农耕文化遗存,特别适合休闲放松,加上各式美味的土菜,留得住乡愁和感叹的农居和景点,这些硬件条件和地域优越性,使乡村旅游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线,成为最可供选择的旅游去处
然而,乡村旅游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面对市民旅游品质提升带来的要求,使得申城乡村旅游依然存有许多短板和缺失,诸如景点基础设施配套没跟上,游客不能好好吃顿饭、游玩结束了买不到纪念品和土特产;一些地方存在“人造景点”现象,让游客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景点主题单一,观赏玩乐层次不高,无法形成浸入式体验;还有那些多少年不变的景点样式,缺乏吸引人的招数,老一套的乏味介绍,缺少互动和体验等。
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实际上,上海不缺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崇明庙镇的香朵开心农场,青浦的联怡枇杷园、郊区的朱家角、七宝、召稼楼等古镇老街,……每一处都是当地住户和外地游客“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地方,但依然满足不了市民和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要。
面对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需要,上海的乡村旅游如何因势而为,让乡村旅游告别“看上去很美”,需要不断提炼主题,打造特色,在留得住乡愁,提升品质和非遗传承保护上做文章,依靠前阶段郊区普遍进行的“五违四必治”成果,整合资源再出发,充分挖掘存量旅游资源,创建各类乡村旅游综合体,从而形成市郊有辨识度的旅游品牌,追赶长三角和上海周边城市的乡村旅游效应,千方百计的把国际大都市上海郊区的乡村旅游这块蛋糕做大做优,为全球卓越城市贡献不一般的旅游作为和产出效益。
笔者以为,上海的乡村旅游,要以丰富市民的旅游体验为追求,借鉴国外的经验,让农趣变乐趣,农事变乐事,努力使申城郊区乡村旅游,成为集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运动馆和宾馆的汇集地,让游客在在此完成参与农作物全过程的体验过程,可以借鉴日本乡村旅游产品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农家乐、教育农园等多元类型的做法、抑或引入法国乡村旅游企业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创新开发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把休闲农场办成包括农场客栈、农产品(000061,股吧)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露营农场、家庭农场、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等多种样式的旅游活动去处,在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品种,丰富游客旅游体验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大都市的乡村游游客“来了还想来”,口碑四处传。
发展申城的乡村旅游,还要把城市美好的东西如信息文明等与美丽乡村结合起来,除了紧紧抓住上海郊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历史文化不放之外,要特别重视农耕文化的二次利用和创意开发,中华文化的根脉是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是维系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的基石,也是繁荣农村文化和美丽乡村的灵魂。要以建设和追求农耕文化为支点,让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乡村建筑及民间手工艺,在乡村旅游项目和景点中释放出独特的魅力,给所有人一个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和历史的美丽乡村流连忘返印象。
要着力发挥本土优势,以唤起市民的乡村记忆为基础导向,营造上海市民独特的“乡愁文化”形态,打造上海市郊乡村旅游的文化厚度,通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乡村本土文化展示,塑造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品牌,打破原先郊区农家乐的格局和经营章法,立足上海郊区独有的农业和非遗文化基础,既“无中生有”,又“锦上添花”,着力提升内涵,用升级版的追求,新颖的展示形式,精致有序的人性化服务,以及配套服务、景点设计、服务态度上狠下功夫,让市民在近在咫尺的乡村旅游中,观赏现代农业成果,体验自我采栽乐趣,感受“非遗”文化滋味,回忆过往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