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近四年的上市氛围之后,商汤科技终于要捅破这层窗户纸了,与其一同出手的还有“宿敌”旷视科技。
这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哥”之争到底将鹿死谁手,无疑资本的倾斜程度将成为最关键的“定盘星”。
其实,衡量谁是一哥,有三个维度。
第一,从时间上看。在成立时间上旷视科技要先于商汤科技,前者成立于2011年,后者则晚了3年;
第二,从融资规模看。若论融资速度和规模,商汤科技明显要优于旷视科技,不过就踏进资本市场大门的迫切心情来看,二者未雨绸缪的态度完全一致。
第三,从专业角度衡量。当然,这也是两个公司的共性。双方都是选择在成立之初,一边开展业务一边拥抱资本大腿,典型的“革命生产两不误”。虽然两家公司玩的都是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精尖游戏,但殊不知其精湛的资本运作功底也丝毫不输那些专业投行。
以至于在成立仅几年的时间里就能够吸引几十亿美金蜂拥而至。因此,从专业技术角度看,双方伯仲之间。
会讲故事的商汤能拿捏资本的态度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不过这句话放在众多资本、投行面前未必有用。尤其是资本的前期“选角”太过直白且露骨,因为他们不仅目光锐利还是典型的“势利眼”。在他们看来能够入法眼的种子选手必须具备优渥的出身和良好的背景。
这一点在恰好在商汤科技的身上得到了准确的验证,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这位一流的学术大师头上顶着耀眼的学术光环,以及多年辗转于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从业履历,无疑成了商汤科技对外吸引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
从成立至今,商汤科技已经历过七、八轮融资,其资金扶持规模达到26.3亿美元,这对于一家科创型企业能够在短短的四年内就能有如此收效也实属罕见。
不过相较于本就缺乏足够耐心的众多创投基金来说,三到五年已经是一大关了,所以出于对众多投资人的回报考虑,接下来商汤科技也必然会加快其上市的步伐。
据《财经》(博客,微博)杂志消息,商汤科技2016到2017年两年的平均利润是3-4亿,年增长率也不过30%左右。这样的盈利能力和增长水平与其融资规模似乎不太相匹配,不过其创始人的荣耀光环和拥有超高人气的人工智能热潮已经为其补足了这一短板。
如果说盈利能力和增长不尽如人意,那么其核心产品对其他行业的赋能是否可以为其上市之路添砖加瓦呢?商汤科技在多个场合都大力描绘其1+1+X的经营战略,即技术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与产业相结合+赋能众多行业的大平台生态共赢策略。
但是做底层技术开发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技术沉淀和积累,在此层面尚未打开之前又去拓展国际业务,企图营造出国内国外、行内行外一把抓的盛大场面。
且不说资金压力,单就人才布控、海外市场渠道拓展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都将成为掣肘因素,也很难以支撑其形成战略优势,但好处就是能够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丰满。这也是资本市场从不缺乏“好故事”的原因。
对于商汤科技来说,面对巨额投资的诱惑总能保持着足够的“克制力”,但这并不是说他不需要钱,而是即便伸手要钱,也从来都是手心向上,一种理所当然的傲娇姿态,传达给外界的印象俨然一副“我们是凭本事要钱的”。
商汤科技CEO曾表示,“公司专注于底层技术研发就像修炼内功一样。”言外之意就是商汤科技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但即便是修炼内功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成立至今不过四年,就急于奔赴资本市场,真的确定内功底子已经打好了吗?
基于国内庞大的数据资源优势,对于人工智能层面研发的商汤科技来说暂时尚未形成压倒性规模,转而又投向国外市场,这个步子是不是迈的有点大、有点早?
旷世科技进入资本轨道不想落伍
商汤科技的“故事”讲的确精彩,尤其是对外的“门面装修”也尽显富丽堂皇,但老对手旷视科技也并非等闲之辈,虽没有商汤科技那样的学术老将支撑门面,但也是汇聚了一大帮少年便已得志的“天才少年团”。
旷世科技创始人唐文斌、印奇均出身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也算是术业专攻的佼佼者,比商汤科技较早的奠定了国内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行业基础,但二者却同时拥有高度重合的用户群,同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一线手机制造企业提供基于人脸识别等相关技术服务。
从成立之初,旷视科技也经历过多轮融资,在2017的C轮融资便获得了4.6亿美元扶持,融资节奏与商汤科技不相上下,目的也想快速激进资本赛道。
综合整体来看,二者从业务水平和市场布局都相差不大,服务的用户也多是些业内的头部企业,但是落地大众化应用的成型产品目前都有所欠缺,但如果谁能先于对手完成上市,一定会在行业内确立更高的行业知名度掌握足够的市场话语权,所以二者的上市之争必然愈演愈烈。
两家科创企业都在积极为自己的上市之路大造声势、一众资本巨头也在身后摇旗助威。
不过面对目前自身落地应用尚未大面积形成,以及成功上市之后能否守住创业之初的底线、潜心研发,将对二者提出最严格要求。这既充分寄托了国内对人工智能领域创业企业的希望,也是对二级市场众多股民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