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为山东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瓶颈点赞

admin 2019-04-14 13:00:18 导读

导读 : 12月20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报道《山东:融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关注山东通过精准发力,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间“最后一公里”,为突破...

  

《科技日报》为山东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瓶颈点赞

  12月20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报道《山东:融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关注山东通过精准发力,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间“最后一公里”,为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瓶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报道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有多远?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大宗工业及城市固废制备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建材”的回答是“不远”。将赤泥、煤矸石、城市污泥、尾矿等固体工业、生活废弃物通过科学改性、复配、活化等手段处理,山东大学王文龙教授团队将其转化为硫铝系高活性材料、建筑3D打印材料、绿色注浆材料的高性能样品。“垃圾变资源”的神奇让一拨拨企业慕名而来洽谈合作。

  这是山东科技部门精准发力,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间“最后一公里”的最新案例。眼下,将基础研究成果深度消化,探索其通向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融通创新正成为山东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特色。

  

《科技日报》为山东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瓶颈点赞

  12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在调研时发现,从2014年开始,山东支持基础研究不仅仅在于重磅文件频出,更在于真金白银投入。比如经费从2014年的5000万元每年递增,直至今年的2.5亿元。这些资金既瞄准项目,更看重项目背后的带头人及其团队成长,团队中很多35岁左右的青年科学家迅速成长;同时,山东科技部门将“改革”二字贯穿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实施全程,从“源头供给”上强化需求导向,引入“联合舰队”科研模式,将服务贯穿创新全过程。此外,在“撒网”之外,重点培养“潜力股”,有些扶持甚至达“千万”级别。据记者了解,今后山东基础研究经费将继续“大幅增加”。

  高质量的“源头供给”,提升了“落地”效率

  蓝细菌,又称蓝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们通过植物型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各类碳水化合物。研究发现,很多蓝细菌在高盐环境下在细胞内合成并积累蔗糖来抵抗逆境。利用这一生理特点,发展蓝细菌细胞工厂进行糖类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直接转化为蔗糖产品,是具有潜力的新型糖原料供给路线。

  在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负责人看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吕雪峰、崔球研究员等领衔的多支团队,已形成山东省合成生物学的学科优势,也为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源头创新支持。

  重大基础项目的落地,使山东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率先重点支持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地方性资助专项。而上述案例更透露出两点重要信息:

  首先,这个项目串起了多个学科、多个团队,比如它在合成生物学、大数据应用、生物传感、分子探针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了山东大学、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齐鲁工业大学的多支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支撑了该省合成生物学学科的培育与发展;

  其次,山东是国内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2018年该省68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55项涉及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十强产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它们将产出超过200件国家发明专利,有效增加源头创新供给。

  “基础研究鼓励科学家们自由发挥,但我们也鼓励与支持他们能够在某些领域‘深耕’下去,干出大成果。”山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前不久,青岛科技大学一基础研究项目获得了风投关注,成为“深耕出宝藏”的又一例证。

  组建“联合舰队”,团队模式涵盖科研全链条

  “植物生长依赖于干细胞,而干细胞又靠激素来进行控制。我们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破解了激素调控干细胞的‘密码’,能够实现通过激素调控干细胞的产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主持人、山东农业大学张宪省教授表示。

  但该项目的突破性意义不仅在于此。依托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该团队形成了一支由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以及多家农企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舰队”,包括了小麦、玉米、林木等多个方向,涵盖范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应用。

  记者了解到,为发挥团队模式优势,山东创新性地将项目短期实施与团队长远发展有机结合,项目全部采用团队模式并实行项目承担人、所在团队负责人“双负责人制”。68支团队来自全省21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2家制药企业。

  在张宪省看来,有了这一成果做基础,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就会有大量的应用成果出现,特别是能够广泛应用在目前处于瓶颈期的林木、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领域。而通过精准发力,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间“最后一公里”,山东为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瓶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记者了解到,“植物干细胞”项目能够获得千万元扶持,除了其代表了“基础研究服务经济战线”这一导向之外,它组建“联合舰队”,发挥团队科研最大效益的探索也值得肯定。

  梳理“联合舰队”中的关键研发人员,我们发现“年轻人担当大任”已成为主流,这与山东创新体制、机制让年轻人在团队中尽快崭露头角的努力有关。可以肯定的是,“投年轻人就是投山东科技的未来”。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浙江出台"科技新政"50条 助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百度等中国科技力量走出国门 推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