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绵阳8月9日讯(记者杨全春)8月9日上午,绵阳市举行解读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胡精、科技城管委会经发局副局长张朝双、科技城管委会军民融合办主任朱先凯、科技城管委会综合办副主任罗猛出席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科技城如何实现超常发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李涛主持。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18年的努力,科技城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今年上半年,科技城实现GDP786.76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96.77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389.98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7.26亿元、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43亿元、增长12.5%,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科技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刚刚召开的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对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和安排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按照“四个时间节点”的进度安排,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要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既是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城建设20年必须交出的答卷。为此,绵阳市委将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摆在了“五个主攻方向”的首位,明确要聚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以超常举措促进科技资源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技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以经济发展的成效来检验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成效。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园区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聚集更多创新资源要素,走出一条立足存量、做大增量的科技城超常发展路子,以超常的信心决心、超常的思路举措,加快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开放思维和宽广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聚集更多创新资源要素,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产业。
一是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营造创新生态。加快由政府主导向企业、高校、社会机构等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营转变,推进各类创新平台资源整合。三是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开展成果产权制度、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薪酬激励机制等改革,打造国家级国际性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开放合作平台。四是壮大创新产业。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六大重点产业;积极引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北斗导航、空管、磁电材料、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
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着力加强重大国防项目建设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在绵实施的国家国防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全力服务保障中物院某重大装置、大型低速风洞、连续式跨音速风洞、空气动力数值模拟平台等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二是着力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健全军民融合组织管理、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三是着力推动军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国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重大军民融合科研设施向市场主体开放。四是着力强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持续提升已有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的创新能力。推动军地资源整合和双向互动,培育和打造一批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平台。五是着力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构建“1+13”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体系,带动实现军民融合产值、增加值倍增,打造千亿级、百亿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
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绵阳将坚持把集中发展区作为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核心载体,启动编制新一轮发展规划,按照“项目引领、产城并进、全面提速”的要求,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均保持每年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生态至美、科技至伟”的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发展。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要求,大力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支持园区扩能升级,促进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科技城园区工业经济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到85%以上。(本网绵阳热线:0816-22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