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科技创新之火永续燃烧
九月五日,第六届科博会展区的布展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本报记者肖雨杨摄
改革,是以勇气魄力对既有桎梏的突破。敢试敢闯的创新思维,善作善成的改革魄力,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城——绵阳,建设的精神本质,也是四川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旗帜
□本报记者王怀祖明远寇敏芳
9月5日凌晨1时,四川九洲集团某军品事业部办公室灯火通明。5位科研人员正在加班完善产品设计。自2017年以来,主动加班在这里已成常态。“经常凌晨接到电话,讨论工作,大家都感觉胸中有一团火在燃烧。”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说。
这团火,来自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相关改革试点——打破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研发团队收益的“天花板”。九洲集团试点一年,科研人员平均年收入增幅达两位数,生产经营主要指标稳步提升。
这团火,在巴蜀大地上早已点燃,薪火相传。
1978年,四川在全国领先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1979年,四川长虹采取“土洋结合”的方式上马首条彩电生产线,尝试探索“军转民”之路;1988年,四川选派科技人员到49个贫困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1992年,四川出台“科技兴川五十条”,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995年,四川被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
40年来,四川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丰硕并被广泛应用转化,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力支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改革的步伐更快,创新驱动的动能更足。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重要要求,强调要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强调要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聚焦和用好战略科技创新资源、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牢记总书记嘱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定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略,正不断烧旺四川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火焰。
改革精神点燃创新之火
9月6日,第六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拉开帷幕。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嘉宾的,不仅是展馆内的军用无人机、边境监控雷达等军民融合高精尖成果,还有更多影响深远的“产品”——四川在军民融合发展领域探索出的先进经验做法。
依托得天独厚的战略纵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四川布局大量的国防军工科研单位和企业。这不仅奠定了四川科技资源雄厚的“家底”,也为四川科技创新带来一个持续创新主题——“军民融合发展”,这也是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任务。
1991年,四川提出实施“科教兴川”战略,成为全国较早进行科技改革的试点省。40年来,改革不断挺进深水区,以勇敢胆魄和创新思维,以绵阳为载体之一,四川要“啃下”涉及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硬骨头”。
许多绵阳人记得那一刻:从一座西部小城到国家唯一科技城。
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被认定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点。
从那一刻起,绵阳肩负起国家使命。从造雷达到造彩电,生产机载火控雷达的长虹摇身一变成为“彩电大王”;研发空军二次雷达的九洲,闯进民航空管市场……
如今,发轫于40年前的“军转民”大潮,已在绵阳形成显示器、北斗卫星导航、智能家电、芯片等规模超千亿的电子信息产业。
“自动化研究所转制工作正在紧张推进中,公司名称已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预核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总会计师薛刚毅说。
位于四川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曾一度跻身媒体热搜排行榜——5月7日,国防科工局、中央编办等8部门联合发文,原则同意中国兵器装备自动化研究所转制为企业,成为全国第一家转制方案获批的军工科研院所。“可以说,通过我们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就把转制方案的流程打通了。”
体制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道坎。2017年,四川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其核心是将职务科技成果的“国家所有”变为“国家、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据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蒲云介绍,改革明确了学校与职务发明人按3:7的比例共享职务科技成果专利权后,仅半年时间,西南交通大学就完成12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
“科技创新改革,关键是要遵从市场配置资源。”西南科技大学教授邓金堂说。他参与起草的《绵阳市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进而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
改革,让创新创业渐成燎原之势。目前,全省20家试点单位完成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企业近60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155项,带动实现总产值165亿元。2017年,我省产出科技成果15920项,同比增长35.4%,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收益25.4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4891项,合同金额2391461.59万元,是去年同期的2.5倍,创历史新高。
真抓实干回应时代呼唤
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的实践,常常会以某种看似偶然却又水到渠成的方式来回应。
8月底,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在绵阳举行。从全国427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的20个项目,其中有6家来自四川,占入围决赛项目的近三分之一。
从1家、2家到6家,从二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再到近三分之一,四川入围决赛项目数量和占比不断提升。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提法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四川经济已经总体上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
军转民大赛上越来越多带着四川口音的项目介绍,与四川经济转型升级的宏大背景在此融合,汇聚成一道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创新驱动的逻辑闭环。
转型升级要靠高质量发展。而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释放产业发展动能这条必由之路。
真抓实干,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厂房”,成为四川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
要走好这条路,需要补的“短板”在哪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就差在中间环节的缺失。”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祁权生说。
补上中间环节,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闯出一条新路。该中心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定制服务。
要走好这条路,更需要“破壁垒”。军与民的二元体系,制约了许多国防专利的转化利用。今年,四川省、成都市分别入选我国首批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将探索开展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国防专利受理业务、推动国防专利、军用计算机软件享受地方同等优惠政策待遇等8方面工作。
以同样的理念,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致力于整合科研仪器资源,推进国防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目前,该机构已整合仪器设备约4100台(套),服务企业超过1100家,有效促进当地创新活动加速、成本降低。
成果转化的动能,逐渐传导到产业发展上——上半年,我省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1250亿元,同比增长8%,均保持全国前列。
国家使命汇聚再出发动能
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集聚和用好战略科技创新资源、加大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实效、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定下一系列新方略。
肩负国家使命,以改革精神指引,四川持续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力,逐渐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创新源头供给,培养新产业舍得下“慢功夫”。
8月中旬,国内首个采用池窑方式生产玄武岩连续纤维的中试基地项目在德阳市罗江区点火,标志着玄武岩连续纤维进入工业化量产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认为,该项目技术全国领先、世界一流,将彻底改变当前玄武岩纤维生产成本高、产能低、品质不稳定现状。
还是8月,还是新技术,代表着新的产业可能——123亿元“砸”向金堂县,16个通用航空产业项目将助力这个川西小县城成长为中西部通用航空枢纽。而通用航空,是公认的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从高技术入手,着眼未来产业动能。今年以来,四川布局重大科技项目205项,持续实施信息安全及其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与医药重大科技专项,新启动航空及燃气轮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2个;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新增部省共建国家重点试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兴产业。
据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还将把航天及卫星应用、信息安全、无人机等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推动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
看上半年四川科技“成绩单”: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规上工业增速高3.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1122.5亿元、增长43.2%,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2.6个百分点。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这是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一系列改革政策、一块块产业创新拼图,正汇成一幅四川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美好蓝图。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