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新革命

admin 2016-04-21 16:37:24 导读

导读 : 在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眼里,传统银行是行将就木、坐等被颠覆的庞然大物;而在传统银行眼里,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不过是一群盯着小钱嗡嗡乱飞的牛虻。不过Fintech还远...

  

  在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眼里,传统银行是行将就木、坐等被颠覆的庞然大物;而在传统银行眼里,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不过是一群盯着小钱嗡嗡乱飞的牛虻。不过Fintech还远未到与传统金融抗衡的能量。一方面、即使像全球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 Club,即使其放贷规模达到了90亿美元,,但和全美8850亿美元的信贷总量来讲还是个小弟弟;其次,Fintech还需要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传统银行账户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还是优于Fintech产品;最后,传统银行也不是傻子,他们也可以吸收利用Fintech的创新。

  从数据来看,2014年应该算全球Fintech投资的爆发年份,全球投资规模从2013年的约40亿美元攀升至120亿美元。主要Fintech投资领域包括支付(payment)、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P2P借贷(peer-to-peer lending)、众筹(crowdfunding)外汇交易(foreign exchange)、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其觊觎的是约4.7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在那一年,很多Fintech公司已经渡过了初创期,而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一起认识下目前金融科技搅动传统银行业务的几大创新领域和技术。

  1、外汇兑换

  据大致估计,每年个人和小企业跨境支付总额约5万~10万亿美元,人们往往抱怨传统银行服务效率低下(snail-like service)、收费不合理(preposterous fees)。目前,移民向海外家属汇钱市场规模约5,500亿美元,虽然出现了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等收费相对便宜的汇款中介,但因为一般人的国际支付频率低,所以人们不得不被动接受银行的条件。近几年出现的金融科技浪潮似乎看到了这一痛点,并吸引了众多创业公司。例如,位于伦敦的TransferWise公司,声称能提供传统银行10%价格的外汇兑换服务——如果客户想把1,000英镑换成欧元,他们允许客户用市场中间价(mid-market rate),且只收取5英镑的服务费;目前,传统银行往往靠买卖双方的利率利差(spread)获利。

  在这类金融科技上,技术只是实现手段(enabler),更多是商业模式的创新。TransferWise的模式和P2P与优步打车一样,其本质是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把有多余外币和需要还外币的用户撮合配对,各取所需。不过,这块市场只是对普通用户受益,但因为其低频等属性,很有可能做不大。

  2、支付

  西方有句谚语,金融是把钱倒来倒去最后倒没了的艺术(Finance is the art of passing money from hand to hand until it finally disappears.)。支付是传统银行最基本的赢利点——全球银行业每年转账金额超过400万亿美元,从中收入逾1万亿美元。随着信用卡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日益普及,预计到2023年,支付收入可以突破2万亿美元。

  之前,这些支付收入都是传统银行的,他们赚取几乎所有的手续费(commission)以及更丰厚的信用卡违约或分期收益。比如我们去星巴克刷卡买一杯咖啡,支付的整个过程包括银联以及背后完整的支付结算链条。事实上,银联(包括Visa或MasterCard都是传统银行的联合体)及利益链条上的每一道环节(最多可以有7道环节)都是传统银行搭建的生态系统(ecosystem)。

  金融科技正试图打乱传统银行近乎垄断的利益链条。这种搅局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如果第三方支付增加了支付链条,那么事实上有利于传统银行;但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会蚕食传统银行的蛋糕,并且收集传统银行不太想分享的消费者数据。前阵子在国内浩浩荡荡推广的苹果支付(Apple Pay)就是个最好的例子:苹果支付并没有绕开银联、Visa、MasterCard等传统银行通道,所以理论上用的人越多,传统银行所获得的支付总额也会越大;但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不得不让出0.15%的支付费用给苹果,而且一旦用户习惯了苹果支付,那么苹果的议价权也会更大,到时候就不止0.15%了。虽然因为美国的严格规定,苹果不会采集支付用户数据,但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就不一定了。

  在大数据时代,银行其实真正担心的是用户数据的流失,因为一旦用户数据积累,金融科技公司就很容易在用户和银行账户增加隔离层——这个隔离层对传统银行可能是致命的,金融科技可以架空银行,到时候传统银行理论上既收不到钱又没了客户资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的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积累到一定用户后,都急于推出自己的金融服务(比如,京东白条。)在国外,Google,Facebook等拥有海量数据的科技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支付服务。

  不过文章介绍,金融科技和传统银行在支付领域的竞争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当地环境和监管层的态度。比如在英国,2008年政府强制要求银行允许用户转账实时到账,就断了在其他发达国家很流行的电子钱包类工具的财路。

  支付是金融科技颠覆传统银行的入口。从目前的发展看,金融科技对于传统银行的影响喜忧参半:金融科技既能帮助提高传统银行的支付总量,但同时又会蚕食本来可以独享的大蛋糕。真正的颠覆是出现一种全新的转账方式,而且很多人认为这种新型支付方式就快来了!

  而据初步统计,全球范围内,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达25亿,约占全球成年人数量的一半。金融科技兴起之前,当地的金融往往以最原始的形态出现:把钱放床垫下的存款模式,以及朴实的熟人间借钱。现在,即使没有传统银行,以移动支付和基于ID模式的新型金融模式初露端倪。

  曾经有篇文章介绍,全世界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在中国,而是非洲的肯尼亚。文章介绍,在非洲,不到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但是有八成人口拥有手机。这给基于手机端的移动支付带来了发展机会。目前,非洲最成功的移动支付服务是肯尼亚的M-Pesa——全国75%的成年人使用该服务,其移动支付作为入口,逐渐扩展到存款和贷款,事实上搭建起了和传统银行类似的金融链条。

  虽说这个世界的话语权掌握在发达国家和资本手里,但是人多力量大的潜规则还是有效的。类似M-Pesa之类以移动支付作为切入点,并逐渐构筑起足以绕开/架空(bypass)传统银行利益链条的商业模式有必要引起传统银行也的足够警惕。

  3、P2P

  P2P是目前为止所有金融科技产品中最成熟的。以全球最大的P2P公司Lending Club为例,已经在纽交所上市,前摩根斯坦利老板John Mack和美国前财长Larry Summers是其董事会成员。

  真正的P2P本质上是一种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其实质和打车软件滴滴、优步,以及订房软件Airbnb一样:为借钱的和出钱的提供平台,让他们直接交易,平台负责信用打分(credit-scoring),靠收取服务费盈利(arrangement fees);相比较,传统银行充当的是中介(intermediating),通过贷款/存款利差(spread)盈利。

  从商业模式对比可以看出,监管层理论上会更喜欢P2P——传统银行显得很脆弱,一旦贷款出现坏账无法将损失转嫁到存款用户头上,最终需要政府救助(bail-out);P2P则不然,出钱方应该对亏钱有心理准备,他们拿回钱的唯一前提是借款人把钱还回来。

  不同P2P产品具体设计不尽相同:有些平台允许出钱人选择借款人;有些平台则不允许出钱人自主选择;英国的P2P平台一般都会有违约偿付金,这一点跟传统银行很像。

  不管什么平台,P2P最核心的是其风控能力:如何评估借款人风险、信贷额度以及借贷利息的能力。传统银行受制于监管要求,往往趋于保守(on the defensive);P2P则要胆大的多。真正的P2P平台第一步工作就是评估借款人——收集尽可能多的申请人消费数据,比如手机号、入网时间、通讯录、信用卡信息、常用电商平台账号等,并以此进行数据挖掘,设定规则,建立风控模型,并最终给出信用打分。正是这一关键环节深刻区分了金融科技和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传统银行的信贷评估看的是过去(past),而P2P平台评估还看到借款人的当下(present)乃至未来(future)。

  对于P2P最大的问题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这种新兴模式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虽然技术对于P2P很关键,但近年来的宏观信贷条件才是P2P兴起的重要保障。只有当经济下行或者存款利息增加条件下,P2P还能跑赢传统银行,那才是真牛逼:

  当存款利息上升时,P2P对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会减少。他们很有可能不得不提高放款人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从而削弱自身盈利;

  经济下行时风险更大,P2P借款人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这些人很有可能拆东墙补西墙,当他们实在无法再融资的时候就有可能引起连锁违约,从而导致放款人(特别是像对冲基金那样的机构投资人)的挤兑反应。所以,通常P2P平台都会积蓄一批粘性更高的个人放款人(mom-and-pop investors)。

  不过,如果P2P能安然渡过上述恶劣市场条件,那将迎来行业更大的发展。到时候,保险公司、养老金等大钱(big-money)会自动找上门来。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些传统银行(如花旗)也是P2P平台(Lending Club)的客户。银行的资金成本不应该比P2P低吗!为什么?两个原因:首先、花旗本身的贷款管理成本约7%,而Lending Club只有2.7%;其次,花旗本身的商业模式可能不支持小额贷款,所以干脆“外包”给P2P平台来延续客户服务。

  作为搅局者,P2P当然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获得新用户的成本较高,且运营成本是固定增加的开支,但是P2P绝不应该成为“跑路”的背锅侠。而且从理性分析,国家应该乐见P2P的健康发展,因为其风险由放款人承担,而不需要像传统银行那样靠国家公共财政为坏账背书。

  4、众筹

  Ryan Grepper想生产一种超大型野炊用的冰吧设备,需要5万美元,然而保守的传统银行拒绝了他的贷款申请。令人没想到的是,众筹平台Kickstarter帮他从63,380人总共抽到了1,330万美元,是原计划的250倍。和银行贷款不同,Ryan无需偿还这笔钱,但是作为回报,他承诺在夏天野炊季来临前,向支持他的人每人提供一台成品设备(折合180美元);同时,对于那些支持超过2,000美元的“好心人”,他将亲自送货上门。

  这是个经典的众筹案例,其产生背景源于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大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企业摘融资,而小企业之前只能通过传统银行。但由于银行业监管的要求,给小企业贷2万美元和给大企业贷20万所需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差不多,以致传统银行看不上这块市场。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应运而生。

  有些众筹平台和P2P平台类似,只不过借贷对象是小企业。P2P的核心是利用消费数据模型构建风控体系,这一点对于小企业来讲其实是很困难的:首先,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数据不够多;而且,需要融资的小企业往往缴税记录都不太会好。所以,类似OnDeck的P2P平台处理对公贷款的做法是召集投资人和借款人,让借款人直接向投资人陈述项目,使投资人做出投资判断。尽管这种做法似乎偏离了金融科技的纯粹性,但还是比传统银行渠道更快、更便宜。

  所以说,众筹和P2P之间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对于风险的把握——二者对比,P2P平台会显得“更保守”,不管什么平台,都需要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风控体系;而众筹,更多面向初创企业,往往需要一个足够打动人的故事。众筹的投资人投钱买产品或者股权。文章引述Nesta的统计,2014年英国民众众筹投资总额达8,400万英镑,比上一年增长了4倍。

  股权众筹在中国也发展很快,虽然理论上投资门槛很高——我国对于合格投资者的要求是指“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不过实际上,这个规则感觉形同虚设,而且在国外类似的门槛限制也有望解除。最后我想说,众筹只能用来满足投资人的个人情怀需求,正儿八经的理财还是P2P更靠谱。

  (未完待续)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青岛高新区入选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
下一篇:重庆科技学院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