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突出,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省科技厅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五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部署科技项目77项,支持专项经费2.42亿元,形成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水涵养保护等一系列技术集成与示范,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因地制宜开展研究攻关,建立了三江源区“黑土滩”草地恢复技术体系,查清了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面积并进行了科学分类,培育出的青海草地早熟禾等适宜草种,每年为2.67万公顷退化草地治理、人工种草等提供优质草种,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的难题,针对祁连山区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首次筛选出适宜草种6种,通过生态修复实验示范,为祁连山区天然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针对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了湟水河流域人工湿地类型、结构、植物筛选机运行管理等适宜性研究,建立高寒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新工艺1条,申请专利2项,发布地方标准《高寒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范》,该技术已在西宁宁湖湿地公园建设中推广应用,从而为全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目前,在省科技厅的积极组织和项目推动下,我省已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其中“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举填补了青海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