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厅长与光启董事会主席共论科技创新:希望广深科创走廊未来延伸至香港

admin 2018-03-10 19:37:37 导读

导读 : 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创新。7日上午,他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创新。 如何贯彻落实总书...

  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创新。7日上午,他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创新。

  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9日,南方报业全国两会全媒体直播室请来了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和深圳光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刘若鹏,共论创新话题。

  回国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打拼了8年,刘若鹏坦言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广东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匹配以及政府的精准支持。而作为广东科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王瑞军对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过深入调研。他表示,全国两会后,广东将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根据习总书记的要求,研究制定具有竞争力、接地气的创新发展“政策包”。

  高新区对口帮扶让创新要素双向流动

  南方日报: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什么?

  王瑞军:比如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州和深圳,是珠三角两大创新引擎,但它们之间,创新要素流动不那么顺畅。广州集聚了我省众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深圳则在应用研发领域集聚了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把这两头通过一个“廊道”连起来,中间再加上东莞制造业的优势,就能让这个区域的创新要素很好地流动和聚集。未来,我们还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将这一走廊延伸到香港,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促进创新要素更好地自由流动与聚集。

  另外,从全省来看,目前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之间,创新要素都是单向流动,即粤东西北的高层次人才往珠三角流动。这样下去,区域发展会更不协调,所以我们采取了建立高新区开展对口帮扶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我们成立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就是为了让创新要素双向流动。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采取措施,推动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

  在创新要素的聚集方面,我们还要做三个重要工作。一是从大学入手,积极参与国家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我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二是从实验室体系入手,将广东省实验室打造成创新要素集聚的平台。目前,这一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国内一些科学家、创新团队,港澳甚至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和实验室都表示了参与共建的兴趣。三是从企业入手。政府、企业要形成合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让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型企业牵引。去年,我们在我省领军的科技企业设置了新型显示和先进制造等技术创新中心,今年这方面的力度还将加大。我想这些方面工作做好的话,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平台环境,在此基础上,高端人才、创新型团队的集聚就顺理成章了。

  刘若鹏:我认为,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就是要打通创新链条上被切割的不同环节。这需要政府、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推进高复杂度的融合式创新。政府层面,建议原本“各管一段”的政府各主管部门,根据科技创新链条更加密切配合,形成政策和制度的合力。

  从光启来说,我们具有新型研发机构与创新企业的双重身份。我们的主业是开展源头科技创新,比如超材料。我们既做实验室研究,又要把研究从实验室带出来,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全链条的价值闭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是“从0到1”的问题、科技与产业化两张皮的问题,真正地让实验室里最前沿的科学转化成工业体系或者产业体系,这是光启追求的角色。

  支持源头科技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

  南方日报:刘若鹏代表,您从2010年回国创业发展至今,走完“从0到1”的过程了吗?

  刘若鹏:我走完了。

  南方日报:走完这一过程,哪些至关重要?

  刘若鹏:要走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过程,有几个非常高的要求。比如人才的科学素养、掌握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有一个非常关键,就是对技术发展变革有非常坚定的信仰,否则的话,没有任何“鸡血”能让我坚持15年做同一件事情。

  南方日报:在您创业的过程中,哪些政策对您帮助很大?哪些政策影响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刘若鹏:我回国从事源头科技创新,并致力于将其产业化。应该说,当时全社会对这个领域非常陌生。非常幸运的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邀请我们带团队落户,并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这非常重要。

  这些好的政策与宏观背景包括:一是广东省引进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的计划、深圳的“孔雀计划”以及后来的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二是广东在全省鼓励建设新兴研发机构,并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突破。比如在产学研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通过让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享受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形成了很好的激励效应。这些政策都非常精准。我想不论光启,还是华大基因,都得益于此。当然,还有一些政策、做法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在对研发型企业的支持与管理上,目前主要还是以条块切割为主,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和障碍。

  南方日报:作为我省的科技主管部门,省科技厅对创新创业企业面临的问题,有没有做过深入调研?

  王瑞军: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特别是针对企业需求的调研。我们发现主要是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成本如何有效地降低的问题。目前,国家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实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降费。广东省在落实这些政策的时候,也出台了配套政策。2017年,广东省有9138家企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享受税收减免达373.7亿元,大约相当于2013、2014年全国的水平。当然,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还是有空间可为,我们也在研究。

  二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它们贷款难、贷款贵、长期融资难、直接融资渠道少,市场上适合研发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比较缺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如何用好有限的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的资本,让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好这些研发型、创新型企业。

  第三是人才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我们要出台更精准的政策,引导企业与人才之间更精准地匹配。

  推进深度融合支持整个新兴产业链

  南方日报:总书记强调,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对此,省科技厅目前有哪些计划?

  王瑞军: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根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等部门的部署,主动对接。比如,我国要面向2030年部署一批与国家战略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对此,我们就要根据广东的研发能力,主动申请对接,争取更多的研发能够到广东来进行,或者由广东的研发团队来承担,再或者,将来的成果转化能够到广东进行,这样的话就能更好地支撑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结合广东区域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在省内的重点领域部署重点工程项目。我们将以企业牵头,让创新要素更多地向创新型企业和产品集聚。同时,做好产学研结合,把大学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一股力量。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为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动能。

  南方日报: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你们需要什么?

  刘若鹏:我们希望政府能根据源头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规律制定鼓励政策。甲乙双方要坐在一起,深度融合,做出对整个行业带来重大变革或者颠覆性变革的伟大创新。这需要政策统筹。要改变目前建医院就是建医院、修路就是修路的操作模式。将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项目全部纳入创新战略,催生颠覆性技术。比如,在修路的过程中,政府能不能建立专项工作组,与研发机构一起研究推动,看能不能研发出智能化道路技术并建立国际标准,形成产业,再走出去。

  此外,宏观政策上,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不能仅是孤立地支持产业链上的某一个企业,最好能支持整个产业链,串珠成链,这将更加有力。

  ●南方网全媒体特派记者 赵杨 吴哲 陈思勤

  摄影:南方网全媒体特派记者 王良珏 王辉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男子偷走俩高科技机器人 一个贱卖一个给儿子当玩具
下一篇:重庆时报电子版、重庆时报网络版、重庆时报数字报、重庆时报pdf版、重庆新闻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