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镇掠影。梅柏林/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这里,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和武夷茶文化起源之地;这里,坐落着闻名遐迩的武夷山,满目青山绿水皆美景,被誉为“中国竹乡”、“南方林海”;这里,便是地处闽北的“大武夷旅游圈”所在地——南平市。
闽北“大武夷旅游圈”,因山水而起,因文化而兴。如今,这里的浓厚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形式丰富、异彩纷呈,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方兴未艾。据统计,今年1~6月,南平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037.26万人次,比增20.8%,实现旅游总收入331.01亿元,比增31.3%。
正如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在近日召开的南平市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所表示,南平是旅游资源大市,南平市近年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最具优势、最富潜力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创新推进“武夷品牌”“水美城市”“生态银行”建设,持续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态,真正让南平经济因旅游而旺,文化因旅游而兴,城乡因旅游而美,人民生活因旅游而幸福美好。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走进南平走进大武夷,探寻这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华丽”转型,感受这里文旅融合的步伐和节奏,发现这里推进全域旅游的亮眼成绩和勃勃生机。
整合资源文旅融合打造一体化旅游品牌
初到武夷,“不识山,先识茶”并非妄言。这里以岩茶闻名于世,更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而历史悠久的武夷岩茶,品种繁多,最为人知的是可比拟黄金的“茶中之王”大红袍。
来到武夷山,是必定要去瞻仰一番那6棵大红袍母树的。据悉,这硕果仅存的6株大红袍母树距今已有340余年的历史。“品茗话山水”,在大红袍母树下品一壶大红袍,温润入喉,清香沁鼻,令人沉醉于茶香中久久不愿清醒。
在万里茶道起点的下梅村,古朴的村落景观和浓郁的茶文化遗存不断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下梅老街、镇国庙、邹氏祠堂……慢慢行走于古镇,用心感受着这里的茶道历史、古色古香的民居、纯朴勤劳的村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时间长河里,唤起了尘封的记忆。
近年来,围绕茶文化,一批内涵丰富、外延扩展的旅游项目也纷纷投入运营,使得武夷山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升级。2009年3月29日,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正式公演,标志着该市从自然风光景区向文化休闲养生基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解决了常年困扰武夷山夜间旅游的空白,为武夷山旅游注入了浓浓的文化味道。”印象大红袍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而茶,只是南平丰富的旅游资源当中的一种,以茶之名,兴茶之业,茶旅融合也是南平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大融合,加快打造大武夷旅游品牌的一个缩影。
2017年,南平市编制完成《南平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该规划形成了南平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明确了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重点,描绘出旅游产业有序发展、联动发展的路径图。同时,近年来,南平市坚持产品体系,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整合发展,不断增强旅游产业带动和渗透作用,“旅游、互联网”体系日趋成熟,形成了“山、水、茶、学、休、体”等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树立起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研学旅游独具武夷山特色的旅游品牌。
2018年,南平市重点抓融合发展,提升大武夷旅游吸引力。将“旅游+”作为推动大武夷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延伸旅游链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以文兴旅,研学旅游迎来新机遇。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将朱子文化、闽越文化、武夷茶文化融入旅游之中,着力推动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园、下梅茶村、武夷香江茗苑、邵武和平古镇、宝山大圣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旅游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比如,鼓励各县(市、区)深入挖掘自身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如武夷山——双世遗、茶文化,延平区——成功之乡,建阳——朱熹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邵武——张三丰故里,顺昌——大圣文化,政和——廖俊波精神发源地、中国白茶之乡。同时,串联部分成熟文化旅游景点,打造朱子之旅、茶之旅、红色之旅、成功之旅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单一的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必须从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武夷山通过‘旅游+’,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整合绿色生态、‘万里茶道’起点、朱子文化发源地、红色文化、柳永文化等资源,做活夜游、体验游、红色游等新业态,擦亮武夷山‘双世遗’金字招牌,以新供给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点绿成金,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行者。”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说。
推进全域旅游全面提升竞争力
文旅兴镇的源起之地,享誉中外的“福建第一街”,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这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最具代表性”的和平古镇。走进这座充满历史记忆的镇子,一股厚重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走在镌刻着千年历史印记的古街道上,用虔诚的双眼拨动古镇的年轮,时间仿佛停靠在了那个车水马龙繁华似锦的年代:商铺、酒楼、城堡、谯楼、分县衙门,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更有近300余幢明清民居建筑星罗散布,令人叹为观止。“要充分挖掘史料,请最好的专家为古镇做规划。和平古镇值得好好地保护和开发。”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也开启了和平古镇今日的辉煌再现。作为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古镇如今不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还是中国首批特色小镇,福建最美的乡村。如今的古镇有着完备的规划和开发进程,颇为用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化周边小礼品,还有沿街各具特色的古典小店,让这座历史名城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包容下,呈现出勃勃生机。
邵武金坑乡自古为重要入闽关隘和商贸通道,是中国革命初期的重点区域和战略要地之一,至今完整保留了大量红军革命遗迹。“金坑的特色在红色,我们要紧紧抓住红色做文章,打造‘红色金坑’特色小镇。”据金坑乡乡长刘文军介绍,目前金坑红色文化馆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项目已建成,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1万多人。
如今,邵武已有10个乡镇建起了旅游特色小镇。除去工业重镇、农业大镇,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在邵武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们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如今已成效初显。”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武市委书记何光松如是说。
一个个特色乡镇,串珠成线,助推邵武迈开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新步伐。正如邵武市委副书记王晓介绍,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邵武按照“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的差异化发展思路,围绕“驻”字做文章,全面推进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的整合与提升。
除了邵武,武夷山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抢抓国家公园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等政策机遇,着力推进旅游规划、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和行业标准全域化,努力形成处处可旅游、行行加旅游、时时能旅游、人人享旅游的全域生态旅游大格局。
具体来说,武夷山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坚持全景式打造,逐步形成大旅游格局。全面加快景区整改提升,补齐软硬件短板,打造精品景区。二是坚持地域特色,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健、体、学”,推进“旅游”体系建设。三是坚持品牌优势,做好全域旅游整合营销。用好用活南平市出台的促旅游产业发展的系列奖励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通过多元化的精准营销,清新福建、快乐武夷这个口号深入人心。以补齐短板、丰富业态、主动营销的内外兼修模式,实现武夷山旅游花开全域,高品质旅游创造新供给,推动旅游发展高质量,开启了武夷山旅游新篇章。去年,武夷山接待旅游总人数1283.1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0%,实现旅游收入240.66亿元、同比增长24.90%。”林旭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