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魁星楼,不仅是一个地标,更能展现满清文化的华丽初章。一座文庙,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盛京城“文教佐天下”经典诠释。连日来,本报的魁星楼文庙系列报道引发关注。
近日,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专访辽宁省政府参事王广林、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原主任佟悦、辽宁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科研主任王海弘、沈阳市文史馆齐守成研究员,共同探讨魁星楼和文庙在沈阳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意义。
经济专家辽宁省政府参事王广林研究员:
“不仅是‘门票经济’,还将带动工艺品等行业”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文博旅游业必然是重要部分。仅以南京为例,每年仅夫子庙(文庙)在过年期间7天就收入50亿元以上,其规模之大和配套之完善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沈阳如果能够复建魁星楼和文庙不仅有文化传承作用,更能对沈阳旅游业的有力补充,填补沈阳在儒家经典文化建筑等方面历史文化的空白。一楼一庙的兴建对于老年旅游群体、文博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带动消费。
一楼一庙若能设立,将不仅仅存在于“门票”经济上。工艺品制作,特产销售都能有效获得拉动,并可以促进就业。这种先例已经在省内的辽阳白塔景区有过成功范例,其恢复原有庙宇,增加其规模,确实提升了景区的游览规模和经济效益,可以进行借鉴。
清史专家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原主任佟悦研究员:
“清代沈阳籍的荣光,可用魁星楼和文庙来体现”
沈阳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近400年间数次影响中国历史,这既是一种荣耀,又是一种动力。盛京城无疑是清文化的核心地域之一,但在展现文化底蕴等方面,仍可加大力度。如若兴建魁星楼和文庙,首先是对鲜为人知的清朝进关前“文教佐天下”核心理念的宣传,更是对沈阳文化的宣传。
清代沈阳的文化名人频多,但却鲜为人知,这包括这3名状元、500余名进士。因为盛京其特殊地位,姚启圣、年羹尧等清前中期的名人还故意加入盛京籍,为了方便仕途升迁,这些不仅是沈阳历史亮点所在,还可用魁星楼和文庙来阐释。
旅游专家辽宁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科研主任王海弘博士:
“古建需以‘烫样’为模型,可考虑引进VR等体验技术”
近几十年,各地热衷于复建、新建古建筑,主要是出于拉动旅游,提高GDP的需要。若复建魁星楼和文庙,最好以“烫样”为模型,就像梁思成以中国营造学社名义设计的滕王阁一样,恢复其历史原样,坚决不能用钢筋混凝土做出假庙假楼。
在旅游规划上,可以考虑设计出一条旅游线路,将魁星楼和文庙串联在一起,同时考虑现有的消费旅游人群。毫无疑问,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参与旅游人群更喜欢“体验”而不是参观。再魁星楼和文庙上,可以设计采用VR技术等方式,在现场虚拟出古代的真实场景。在配套一楼一庙时,用符合当时特点的陈设、雕塑,舍弃现代元素。
地名专家沈阳市文史馆齐守成研究员:
“衔接赵尔巽公馆等,设定‘学霸’地域”
魁星楼和文庙是沈阳人特有回忆,更是一种地域标识。目前,魁星楼路和魁星楼社区仍然留存,足以说明魁星楼在沈阳人心中的地位。如果复建文庙和魁星楼将是对沈阳地域特有的诠释,并可以成为旅游新的增长点。
如果考虑复建文庙和魁星楼,不妨在设定产业地域上,可将魁星楼路6号的杨宇霆公馆(今大东区国税局)、位于万泉公园的赵尔巽公馆进行有效衔接,从而形成“学霸”文化街区,还可将每年高考的文理科状元、各方面学有所成者的名单呈现在魁星楼内,让魁星楼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