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鹤村传统建筑群特点

admin 2017-09-27 15:20:15 导读

导读 : 梅鹤村传统建筑群特点...

梅鹤村坐北朝南,沿龙身岗依山而建,全村464户林姓为主的农家自然相连。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传统建筑约占80%,现代建筑约占20%,传统建筑中是大部分是古民居,同时种类丰富,有祠堂、宫庙、古墓、石门阙、石拱廊桥等。传统民居绝大部分为土木结构。梅鹤村民居和其他传统建筑集中成片,村落内巷道呈一横九纵状。

梅鹤村传统建筑群具有以下特点:

一)儒家传统文化特征突出。

梅鹤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在儒家传统文化薰陶下,古建筑的儒家文化特征十分突出。最古老的建筑花桥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朱熹和陈普的千古绝对就发生在这座桥上。据《宁德县志》记载,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文公路过石堂(今梅鹤)时,异其山川,曰:“数十年后,当出儒者。”其时乡人正在修桥屋,朱文公在桥梁上题曰:“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墨字入木三分,木匠不识,刨之不去。宋淳祐年间,陈普对曰:“玄帝位尊金阙寿永万年”,沉字桥由此得名。如今,花桥已成为当地群众纪念陈普先生的最古老和最有价值的圣地。陈普出生地在梅鹤陈家园,为朱熹三传弟子,宋末元初儒学大师,是闽学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著有《石堂先生遗集》(现存)。陈普为人清高,不愿为官。据《宁德县志》记载,元初,(陈普)辟为本省教授者三,不就。以师道自任,四方来学者岁数百人。他的出现,为石堂(今梅鹤)开创了长久不衰的崇文之风。明朝永乐间,村民谢霖考中进士。直到现在,这种崇文之风依然深深影响着梅鹤村民。此外梅鹤村大多老房子门口的对联都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色,如“传家有训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等。

梅鹤乡土村落建筑中,民宅是一个家族尊严的外在表现,民宅从开始的选址到以后的家族生活,都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们几乎是把全部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融铸到里面去了。造房子之前,请来阴阳风水先生看风水定阴阳,风水先生根据住宅型制和选址的地势风水来确定住宅的朝向,然后择良辰吉日,祭祀土地爷,祭祀祖宗,这才动土营造。这时候同宗同族的男男女女都来帮忙,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也牵儿带女回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业社会中,“礼”对人们的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反映到住宅的型制上。

梅鹤传统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为独立院落式砖瓦房,堂屋是住宅的主体,它比其他房子都要宽敞高大,在院落中显得特别突出。堂屋分为二部分,中间为客厅,客厅里设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时节下,生辰忌日,都在这里设祭行礼;婚丧大典也在这里举行;平素若有贵客临门,也在这里接待。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一定得经过正院门然后进人堂屋拜见父母。由此可见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当地习俗是,只有儿子才能继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儿子才能继承堂屋。如兄弟折产分居,新屋必须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结婚嫁娶时,女方最为关心的是对象有没有自己的堂屋。梅鹤传统的封闭性独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经济下农民的保守思想和狭隘心理,同时,这种院落式建筑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闽东的延续。

二)风水文化奇妙独特引人入胜。

梅鹤村的形成,与风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村前的九曲唐溪向西流淌,形成背靠祖山,玉带环腰,村尾两峰相聚于花桥形成了水口关栏重重的格局,水口风水建筑规模庞大,十分有利于藏风聚气。花桥除了便于两岸交通外,还有重要的风水学含义,而村中心的石门阙、车山宫,则完全出于风水的需要。据传,林家迁入初期,人丁不旺,事业发展缓慢,林家祖先重金聘请了风水先生到梅鹤看风水。根据风水先生的指点,林家祖先用青石在村中心修建了石门阙。石门阙开口对准午岔,目的是引天水入祠堂,注入了天一生水的文化理念,形成了奇妙而独特的风水布局。车山宫虽然规模不大,但宫内、宫外各立两块青石块,像四颗大牙,整个宫如张开的大口对准宾山,目的是镇住宾山,防止外姓迁入后反客为主。花桥、东岳宫、车山宫、石门阙等重要的风水建筑为梅鹤增添了神奇的魅力和独特的想象空间。

三)宜居功能突出。

风水文化的实质或本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自然中,以建筑为媒介沟通环境和人。梅鹤民居多采用东西延伸背北向南的布局,主要是因所处纬度位置及特定的气候条件所致。目的在于避免日光直接射人室内。7至8月,太阳较近于直射水平面,即日出至日落太阳自东至西的运动轨迹接近于直线,对于东西延伸背北向南的住宅而言,仅日出及日落的时段中,住宅的东、西山墙接受日照较多,但此时日照较弱,对室温影响不大。白昼日照较强的时间,屋顶接受照射最多,日光基本难以通过南窗给室内以较大面积的照射,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但需要说明的是,梅鹤民居并非十分严格地遵守东西延伸背北向南的准则。几乎绝大多数住宅只是基本上属于东西延伸背北向南,均带有稍呈朝向东南的状态。闽东民居的屋檐或类似设置对日光的阻碍,其程度可使完全背北向南的住宅5至8月的相当长时间内日光无法直接射人室内。部分住宅甚至可能在4至8月室内难以受到日光照射。4、5、6三个月,为闽东春雨与梅雨期,空气潮湿,阴雨连绵,气温尚低,4月各地平均气温在16℃左右,5月在20℃左右,气温变化大,日夜温差也较大。住宅严格地遵守背北向南准则,室内长时期无日照,将会变得阴冷潮湿。稍呈东南朝向的住宅,在较长的时期内,早晨可以使日光射人室内,而太阳升高,光线渐为屋檐所阻,中午前后无日光直接射人。4、5月,早晨为室温最低时,日光的直接射人易于室温的升高。而7、8月期间,又避免了中午强烈日光直接射入室内引起室温骤增的状态。

梅鹤住宅多为砖木、泥木结构,此类结构的核心则是木结构部分。许多砖、泥筑成的东西山墙,不与其他房屋部分持有建筑上的关联,不承受屋顶的重量。梅鹤常见的传统民居的楼梯,多沿两山墙的内侧设置。楼梯的内侧,为木结构的墙壁,各房间也用木壁隔成,楼上楼下布局相类。构成任何一间房间的四壁均由木壁构成。屋顶也由木壁中的木柱支撑。住宅中的木结构部分自成系统,可单独构成房屋。砖、泥结构的东、西山墙,就建筑上的意义而言,具有将楼梯与外界隔开的作用,但木壁也可有相同的作用。东西山墙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火灾。以木结构为核心的住宅,适宜于闽东的气候条件。住宅的木结构部分有益于夏季晚间室温的降低,但主要作用在于防潮。以砖、泥构成的墙壁,其土质吸收水分的能力甚强。

梅鹤传统民居窗的设计也很有特征。一般而言,南窗较大,位置适中。北侧也设窗口,但甚小,位置颇高,靠近天花板。此类窗口的设置,利于夏季夜晚通风,降低室温。夏季夜晚,室内气温均高于室外,较凉空气由南窗涌入室内,室内原有热空气被抬升并向北侧运动,自北窗排出。空气交换流畅,利于热空气的迅速排出。若采用其他设计,均难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北侧窗口较小,利于冬季防寒。冬季,室外南侧有充足的日光照射,室内有一定程度的日照,室外北侧则全无日照。白昼,室外南侧气温高于室内,室内高于北侧。开启南窗可获得温度高于室温的空气,关闭北窗可防止暖空气的散失。

住宅的形态、结构、居住习惯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对具体建筑物而言,往往在某些方面与当地的客观要求有差距,但对整体而言,地域特征表现的又十分强烈。闽东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

四)古建筑体量大保护完整。

传统建筑占全部建筑的80%以上,新建建筑都在村落外围,传统建筑格局基本完整,集中连片,村落内巷道呈一纵九横鱼骨状,即以中心路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九条支弄。传统建筑中是大部分是古民居,传统民居中明代民居5座(林昌保厝、林日和厝、林立招厝等),清代时期的民居约占40%,民国时期的民居约占20%,新中国时期的土木民居约占20%,传统民居绝大部分为土木结构。

东岳宫占地广阔,始建于元代,为谢姓祠堂。谢姓衰落外迁后,由林姓改为东岳宫,供奉东岳大帝及温元帅、康元帅。后经多次演变,现为供奉东岳大帝、佛祖、温康元帅,陈靖姑、陈普,集佛、道、儒三家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精神信仰。

花桥,原名沉字桥,又名登龙桥,坐落于梅鹤村水尾,现已成为宁德市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拱廊桥,是全省、全国少有石拱廊桥。花桥砌造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廊屋坍塌,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因重建后桥的廊屋工艺精湛、雕梁画栋,改称花桥。桥南北走向,横亘于村尾水口,衔接对峙两峰,气势壮观,被誉为“宁阳第一桥”。花桥是一座承载文化的历史名桥。现石拱仍为宋代原构,实属稀有,2003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跳桥,建于宋朝,全长25米、宽2.4米,高8米,相传为苏姓兴建。由九条长7.23米、宽0.8米、厚0.5米的石板条架构而成,每条青石板重约10吨。这么大规模的石板桥在闽东山区为数不多,能完整保留至今的更少。

五)建筑时间跨度大,种类多

梅鹤村的古建筑保存完好,时间跨度大,荟萃宋、元、明、清各朝代建筑,而且建筑类型多样,又与传统农耕、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反应了古代石堂(二十都、登瀛洲、梅鹤)的村落发展、村民生产生活的情况,是十分难得的古建筑聚集区。从宋代的石桥,明清的宫庙、祠堂,明、清、民国的传统民居等等,是村民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场所、生产劳动的记录、文化精神的寄托。

乡村民居、建筑是非常富有活力的建筑,在遵循大的形制和做法的框架下,富于变化,充分反映了乡村建筑文化的不拘一格和创造性思维。各种类型的做法、材质在梅鹤村都可以见到,很多都是梅鹤村的孤例。

梅鹤古民居(祠庙)根据建筑楼层区分,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A、单层建筑,主要是明代或清早期的建筑,如东岳宫、十年厅、四房厅等。这类建筑屋架不高,单层,次间可设隔层,以活动木梯上下。

B、明间前部单层,后部及次间二层建筑,这类建筑主要是较大型民居,占地较广。如林居琫、林鸿飞厝。

C、双层建筑,明间下层为日常活动空间,上层做祖先或神祗祭坛。此类建筑在梅鹤村最为多见,二层前部多做美人靠、木板窗或是栏杆,并做腰檐,避免下层厅堂溅水。如林赞邦厝、林居清厝、知青点等。这类建筑根据历史时期不同,又分早期及后期。早期上下层立柱结构为各自独立,立柱不贯穿,甚至柱网不一致,如方厝里、林居清厝前撇舍。

D、多层建筑,一般表现为双层,在二层内设隔层,由二层后部木梯上下,隔层作为储藏之用。如知青点等。

梅鹤古民居(祠庙)根据建筑结构来分又可分为:

A、穿斗式木构架。这类屋架在梅鹤村最为多见,是闽东地区最常见也最成熟的屋架形式。一般为三柱、五柱、七柱进深之分,在门廊部分,三柱如十年厅、四家厅、林公宫的门楼,五柱如知青点、林居咏厝后进,七柱最为多见,又分七柱全缝构架及七柱半缝构架,二者之区别在于前大充和前小充之间是一个步架还是二个步架,单步架为半缝,如,林居咏厝前进、林杜行厝、林茂眺厝等,双步架为全缝,如林居清厝等,全缝一般是大型建筑中采用。也有做二柱卷棚形式的,如林氏宗祠、林居琫厝的门廊。也有做四柱的,如东岳宫护厝。还有做六柱的穿斗屋架,如林公宫大殿等。

B、穿斗减柱式构架。这类建筑在祠堂、庙宇等需要开敞空间的建筑多见,基本上是明间梁架建筑。如沉字桥减了中柱,东岳宫温康二元帅殿、泰山殿、林氏宗祠减了中柱和前小充,东岳宫大雄宝殿、林公宫、十年厅减了中柱。

C、搁檩式梁架。这类建筑只在小型建筑中采用,单间,檩木直接插入山墙之中,如车山宫。

D、八水构架。这类建筑一般为小型的民居或商业建筑,采用斜梁撑起檩木,构成坡屋面,如商业街上的部分店铺。

E、三角桁架。当代公共建筑中使用,需要较大的跨度,如梅鹤大厅、幸福院等。

按年代区分,梅鹤传统民居(坛庙祠堂)建筑又可分为:

A、明代建筑。主要特点:有屋面平缓,步架长与立柱高之比较后期大。栱舒展,斗扁方形,栱弧度较大。雀替简单雕刻,或为素方木造型。插枋、烛仔下方多做丁头栱。门楣上多有门簪。圆作梁枋较多见。雕刻装饰较少,弧线舒展,造型简单、古拙。部分不做柱础,矮柱下端开叉。

B、清代建筑。主要特点:多为二层的单进或多进合院民居。各类装饰工艺成熟,造型繁复。后期趋向繁琐,失去整体美感。屋架升高,出现大量假倒水屋面。

C、民国建筑。主要特点:梁架用材较单薄。屋架更高,出现三层建筑。装饰纤细、繁琐。出现大量机器加工的车子栏杆。

梅鹤村的建筑属于闽东传统建筑体系,主要特点是穿斗式木构架为主,梁架比较简单,主要装饰在卷棚、挑檐、隔架、屏门、雀替等构件,不做油饰等。早期的民居、宫庙建筑如四家厅、十年厅、东岳宫等,与福州同时期的基本相同,但又做出不同的一些变化。如东岳宫的两座始建于元,重建于清早期的大殿,其规模、平面布局、梁架做法基本一致,但一座为圆作梁、一座为扁作梁,在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有又了明显的不同。

明末清初,是福建省乡土建筑的分蘖期,由基本相似的做法发展出富于地方特色的地区性做法。梅鹤村的建筑也体现了这一转变。清早期以降的民居就有了显著的地方做法。梅鹤村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单进或两进的合院式,门墙为凹字形,两侧为天井两边披屋的山墙,天井较小,多设一条甬道,从天井前廊的插屏门直通主厝正厅。主厝二层,多为三开间,底层明间为活动空间,次间为厢房;二层明间为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场所,次间做厢房或谷仓。二层前后设美人靠或栏杆,外侧为腰檐。但对于个体建筑,又有不同的做法。

六)多元文化和谐包容

梅鹤古建筑都与传统的佛、道、儒三都紧密相连、相互包容、和谐相处。特别是东岳宫不仅与金禅寺毗邻而居,而且宫内除供奉东岳大帝、温元帅、康元帅外,还供奉佛祖、陈靖姑,还供奉当地出生的理学家陈普,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的思想。

七)传承有序,活态特征优良。

梅鹤村有不同朝代的8座建筑列入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单位,充分显示了有序的传承。优良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东岳宫信俗以东岳宫为核心,举行春秋两供,元宵供以公鸡为主,重阳供以羊为主,都把东岳宫的神请到大厅看戏,全村参与,人神同乐,影响遍及周边七八个村庄。此外,糖公鸡、梅鹤传说、舞狮、唱班、婚俗、药膳、青草医等一直保持良好的活态,延绵不绝。

八)梅鹤村进行的石堂整编对闽东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7年冬,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游击队和各县游击队陆续季节桃花溪开展北上抗日前的第一次整编,随后移师石堂,在梅鹤、文峰开展第二次整编(即石堂整编),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1938年正月初一更换统一的新军装部队开往屏南,在屏南棠口、双溪再次整编,改番号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随后1300名闽东健儿在叶飞、阮英平率领下,奔赴抗日前线。

石堂整编期间,林氏宗祠为营部驻地。叶飞、阮英平在梅鹤、文峰村多处居住。

石堂整编在闽东红军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实现了战略目标转移和思想统一。由反对国民党政府转为联合国民政府抗日救亡。在石堂整编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学习活动,以确保部队将士适应这种战略目标的转移和改变。

二是对红军北上后的闽东革命进行了妥善安排。石堂整编期间,叶飞、阮英平根据上级指示和闽东革命实际,决定由范式人领导一批地方干部在后方开展工作,成立宁德留守处。

三是闽东红军实现了由小规模游击队向较大规模正规军的转变。

综上所述,梅鹤古建筑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上一篇:“十一”期间玉林周边景区活动丰富多彩
下一篇:腾达助力邯郸七步沟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

热门tag